楊烜雷厲風行,在會議上貶謫工業部長和警察部長,又要求陳述新職務上的工作思路。
這種事,也不是沒有先例。
皇帝雷厲風行,兩個部長也都有急智。
楊烜點名讓警察部長先發表講話,說道:
“地方治安的事,放之四海而皆準。
警察部長,不,你現在是江蘇省警察廳長了。
你先發言,給西南局工業廳長留足思考的時間。”
是發言,也是表態。
帝國大員濟濟一堂,都等著他發言。
這對警察廳長來說,也是一種壓力。
他原本還有些心情低落,此刻只能振作精神,全力應對,說道:
“回皇上的話,臣打算擒賊先擒王,先解決漕幫遺留問題。
具體來說,就是把漕幫打散為民,分散漕幫骨幹,均分漕幫公產,徹底解散漕幫。”
大運河曾是滿清的生命線,江南的糧食、賦稅,要依賴大運河,輸往京畿。
京畿有十萬京營八旗,還有近十萬綠營兵。
皇室內廷、朝廷百官,都仰賴大運河輸送糧賦。
清朝設有漕運總督,專門負責此事。
但漕運衙門只是一個空架子,具體做事的,則是人數眾多的漕幫。
漕幫派系很多,分佈在大運河沿岸,薪水相當微薄。
通常情況下,漕幫向北方輸送糧賦,可以獲得一定的耗米。
從北方向南迴程時,可以夾帶貨物,賺錢貼補幫會。
中國地勢北高南低,北方水系又少,需要從南方補水。
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大運河的維護成本很高,漕幫從南向北運送漕米,是件吃力不討好的活計。
自嘉慶以來,大運河淤塞越來越嚴重,運輸成本越來越高。
道光年間,清廷開始試行海運,大獲成功。
主持此事的,便是名臣陶澍,他是左宗棠的親家、胡林翼的岳父。
然而,道光帝顧慮重重。
他最擔心的,就是漕幫會失去生計,影響沿岸數百萬的工人、商販。
最終,海運雖然試行成功,卻只得繼續讓漕幫走大運河運輸糧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