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無分老幼,大都恃此為副業。
孤寒寡婦,恃此做“棺材本”
,黃花閨女,恃此做“嫁時裝”
。
五口通商以後,洋人得以堂而皇之地在上海、寧波等地開設洋行。
洋人深知中國繭行之弊,省去中間環節,派買辦直接到江南鄉間收購蠶繭,乃至生絲。
他們本想在上海直接設定機器繅絲廠,就地生產絲綢,受到上海道臺的反對。
不得已之下,洋人只得將收購來的蠶繭、生絲運到歐洲,在歐洲生產成絲綢。
有時候,這部分絲綢製成品會返銷到中國。
加上來回的運費、進出口關稅,洋人返銷來的絲綢製品,竟然比江南民間士法制造的絲綢還要便宜。
這其中,自然是因為機器生產之利。
中國人自家養蠶、繅絲,手續繁多。
繅絲以後,還要“捻絲”
、“拍絲”
、“煉染”
、“緯絲”
、“經絲”
等。
“經絲”
又分為“掉經”
、“牽經”
等,名目眾多。
最後是“接頭”
,到此方可上絲機,織成絲綢。
機器繅絲就不同了,蠶繭從機器這頭進去,絲由那頭出來,便捷無比,節省大量成本。
此外,滿清以江南為餉源重地,在江南收取厘金,無形中也推高了絲綢價格。
這幾年,江南戰亂,絲綢需求大減。
種種原因,使得江南蠶戶幾近破產。
江南官紳對此憂心忡忡,卻束手無策。
杭州商人胡雪巖曾試圖擺脫這一被動局面,他的辦法是結交官府,聯絡蠶行,統一收購蠶繭、生絲,高價賣給洋人。
事實證明,這一辦法根本就不可行。
胡雪巖實力有限,蠶戶、繭行人心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