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富,不僅在於糧產豐富,更在於絲綢、茶葉、瓷器等物產豐饒。
特別是絲綢,為江南地區一大特產,亦為江南百姓一大收入。
明清以來,朝廷在江南設定江寧織造衙門、蘇州織造衙門,為宮廷提供絲綢,監督絲綢生產,從中抽取重金,歸內務府管理。
織造衙門之肥,就連兩江總督衙門、江寧將軍衙門都自嘆不如。
大文學家曹雪芹祖上三代長期掌管江寧織造衙門,一度兼管蘇州織造衙門。
富貴的生活為他創作《紅樓夢》提供了絕佳的素材。
)
絲綢並非必需消費品,帝國並未設定類似江寧織造衙門之類的機構,對絲綢生產、消費管制有限。
聽伍菡一說,楊烜才知道帝國當前的絲業,存在著極大的弊政。
傳統上,江南的養蠶人家,大部分是產銷合一的。
蠶做了繭,固然可以賣給繭行。
清廷規定,繭行要想開張,都要提前到北京,從內閣六部之一的戶部領取“部照”
相當於營業職照)。
能從戶部拿到部照,可見繭行的勢力非同一般。
事實上,繭行在收購蠶繭時,常常同行公議,統一收購價格。
蠶戶如果要賣蠶,一定會受到繭行的盤剝。
此外,繭行收購蠶繭有一定的期限,蠶戶如果急著用錢,或者蠶繭“老”
了,蠶娥咬破繭子,都會使蠶戶蒙受損失。
因此,江南的養蠶人家,絕大多數都既養蠶,又繅絲。
養蠶時,蠶寶寶很嬌貴,到了增肥吐絲的時候,每天要定期喂桑葉,即便是深更半夜,都得起身伺候,不能耽擱片刻。
那時候,江南一帶的絲戶,家家緊閉門窗,密不透風,輪流守夜,按時餵食,互不往來。
如果天氣驟變,就得生火增溫。
蠶結了繭,蛹還在繭裡活動。
時間一長,蠶蛹會咬破繭。
繭一破,就前功盡棄了。
就算蠶蛹不破,繭也會變黃、受潮,品質變差。
那就得趕緊繅絲。
士法繅絲非常辛苦,用一口大鍋,燒開了水,倒入蠶繭,用木棍攪拌。
鍋上架兩部小絲車,下面裝一根竹管,找出絲頭,透過竹管,繞小絲車一圈,再引入地上的大絲車。
這裡面的辛苦,真是不可盡言。
但養蠶是江南百姓最重要的副業,勤勞人家養蠶收入往往高於種田。
也因為這個緣故,江南婦女的家庭地位很高,很多男人甚至要仰賴妻子的養蠶、繅絲。
五口通商以前,江南家家戶戶,幾乎都有繅絲的紡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