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魯士大使馮施佩與英國公使額爾金一樣,都是貴族出身。
在普魯士以及德國其他邦國,貴族出身的人,通常在姓氏前冠以馮的字首。
馮施佩出身於普魯士軍人世家,身材挺拔,軍服齊整,在一眾洋人外交官中頗受人矚目。
與英法俄等傳統列強相比,普魯士是個小國,只是德意志聯邦中的一個小邦,國際影響力相當有限。
上半年的巴黎和會上,普魯士與中華帝國一樣,被排斥在談判桌外。
只有當議題涉及到普魯士、中國時,兩國才被邀請上談判桌。
這恰恰是兩國國際地位的鮮明寫照。
同時,普魯士亟須統一德國,中華帝國亟須統一中國。
兩國相距萬里,沒有利益衝突。
在相同的利益推動下,兩國關係迅速升溫,不僅建立了外交關係,還提升為大使級外交關係。
大使與公使職權相似,但在邦交國享受的禮節待遇略有不同。
至此,中華帝國與兩個國家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係,一為美國,另一個即為普魯士。
楊烜對馮施特很有好感,和他握手,然後說道:“大使先生,我邀請你明天到皇宮一晤,請你務必賞臉。”
這是一種相當難得的禮遇,令馮施特很長面子。
他也很高興,向楊烜敬了一個標準的普魯士軍禮,說道:“皇帝陛下,恭祝您武運長久,我明天一定準時赴約。”
國宴的重點不在於吃飯,而在於社交。
楊烜吃過之後,隨即端起酒杯離席,坐在一旁的休息桌前,和赴宴的賓客攀談。
各國外國官之後,各國名流也結伴走了過來。
為首的名叫唐威廉,是英國《泰晤士報》派往中國的記者。
康威廉政治傾向親華,發表過很多膾炙人口的文章,算是帝國的友人。
除此之外,他還業餘時間寫小說,和楊烜算是筆友,常有書信往來。
他敬了楊烜一杯酒,說道:“皇帝陛下,您用兵如神,指揮十幾萬革命軍舉重若輕,三下五除二就全殲了湘軍。
這其中蘊含著太多精彩的故事,若能寫成書,一定比《愷撒戰記》還要精彩。”
《凱撒戰記》是古羅馬軍事著作,主要分為《高盧戰記》和《內戰記》兩部,由凱撒大帝本人書寫,主要記述了凱撒率軍征服高盧,以及與政敵龐培內戰的故事。
這本書敘事翔實精確,文筆清晰簡樸,富含戰略戰術,堪稱歐洲版《孫子兵法》。
楊烜亦讀過這本書,尤其對《內戰記》中堅持和談為先、爭取社會輿論的觀點,深表贊同。
楊烜笑笑,說道:“康先生,感謝你秉筆直言,在《泰晤士報》上說了很多革命軍的好話。
我聽說你在寫小說,真想看到它早日出版,一睹為快。
“若你對革命軍的故事感興趣,想從中獲取題材,可以到軍政部尋找素材,我可以給予你這方面的幫助。”
楊烜對宣傳工作非常重視,經常身體力行撰寫文章,宣揚革命軍的事蹟,鼓吹中華帝國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