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人藉口“亞羅號”
事件,從國內調遣艦隊,前往山東登州海面,試圖逼迫滿清讓渡更多利益。
法國亦不甘落後,藉口傳教士在營口受到迫害,與英國組成了聯合艦隊,向滿清表現出不惜一戰的態度。
克里米亞戰爭已經結束,列強在巴黎和會上達成了一致意見。
中華帝國也在巴黎和會上爭得了利益,戰爭債權利益得到保障,還從俄國手中拿到了阿拉斯加地區。
但客觀上看,帝國所面臨的國際形勢,實際上是相當不利的。
巴黎和會期間,各國簽訂了一系列協議,確立了新的歐洲秩序。
不管是英國、法國這樣的戰勝國,還是俄國這樣的戰敗國,都開始掉頭東顧,關注起亞洲局勢。
帝國正在組織西征,致力於解放西南諸省。
西征結束之後,還要發動北伐,徹底統一中國。
列強東顧亞洲,無疑會干擾中國內政,影響帝國統一中國的程序。
英法聯軍陳兵登州,無疑印證了這一點。
登州府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山東省膠東半島,包括今煙臺、威海、青島等地。
膠東半島與遼樂半島共同扼守渤海海峽,最窄處只有105公里。
因為這個緣故,渤海自古便成為中國內海,登州與旅順,以及長山列島,自古就是北方海防重鎮。
中華帝國在南方高歌猛進,滿清在北方也坐不住了,開放登州、營口兩處作為通商口岸。
守舊派反對開放口岸,認為這會引狼入室,招來爭端。
他們的擔憂很快便成了現實問題。
“亞羅號”
商船在香港登記註冊,在登州走私鴉片,被清朝水師查獲。
英國人以此為藉口,向山東調遣軍艦,逼迫滿清讓步。
咸豐雖然昏聵,卻在對外問題上非常強硬。
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雖是滿清與英法之間的爭端,畢竟也關係到中國的利益。
楊烜對此非常關注,授意外交部對外發表宣言,對此表示高度關切,並再次強調:
中國只有一個政府,那就是中華帝國國民政府。
中國境內任何其他政府與外國簽署條約,一概無效,一概不能得到國民政府的承認。
這讓英法兩國,未免有些投鼠忌器。
英國人打戰最講究戰爭效益,開戰之前,要首先經過議會批准,再從議會那裡拿到戰爭撥款。
因此,英國人每打贏一場戰爭,都要與敵對國簽訂條約,確立戰爭中獲得的利益。
現在,中國的局勢已經非常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