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縣城東有1座名叫化城山的小山,意生寺便位於化城山上。化城山是座小山,主峰高出地面不過幾十米。但在平原上,這座小小的山巒,便具有了很大的軍事價值,為兵家必爭之地。
元末時,朱元璋曾駐軍化城山,與陳友諒大戰。這座化城山也成了朱元璋的福山,幫助朱元璋打敗了陳友諒。
後來,朱元璋稱帝,即為明太祖。回想戰爭時期的崢嶸歲月,朱元璋對化城山印象深刻。他大筆1揮,寫了個“天下第1山”的匾額,派人送到意生寺,命寺僧懸掛。
這座高程只有幾十米的小山,就這樣成了大明第1山。意生寺便修建在化城山上。
化城山4周環水,被1條護城河包圍。這條護城河,實際就是明末戰爭的遺蹟,由朱元璋的明軍挖掘。
多隆阿認為,意生寺是天然的塹壕,易守難攻,地處革命軍西進的必經之路上,他親自鎮守此地,在山上修築石壘,作為大營所在。大軍圍繞著化城山,連營近十里。
他雖不讀書,卻悟性極高,是8旗中少有的帥才,也是湘軍中的名將,比鮑超有過之而無不及。
多隆阿麾下1萬3千人,軍紀嚴明,營壘頗合章法,防禦工事嚴密。其中,有6千人的馬隊,是多隆阿的嫡系,是湘軍中的重要機動力量。
意生寺之南,則為童司牌,地位同樣重要。童司牌左右皆湖,靠近長江,如果河水暴漲,革命軍海軍隨時能從長江中開進來。
多隆阿請都興阿4千馬隊、孔廣順5千綠營步兵,由都興阿統1指揮,共同守衛童司牌。為了攔截來自長江的革命軍海軍,都興阿在童司牌河中架設3座浮橋,在橋頭修築營壘,佈設炮位,防守頗為嚴密。
很快的,1直在長江北岸按兵不動的革命軍步1師,開始向西推進,逼近意生寺、童司牌紮營。奇怪的是,步1師像以前那樣,並未對意生寺、童司牌處的清軍發動進攻。
這種大戰之前的寧靜,使久經戰陣的多隆阿頗為疑惑。按經驗,革命軍作戰節奏很快,1旦發起進攻,往往迅疾如風,令敵人無法招架。
按經驗,革命軍作戰務求全殲敵人,把迂迴包抄、分進合擊的戰術用得爐火純青。
多隆阿不禁起疑,擔心革命軍在背後搞小動作,派人包抄他的背後。他派斥候加強偵察,又收縮陣地,向北翼調派兵馬,方便自己突圍。
如今已是8月,天氣溽熱不堪,1年1度的雨季也姍姍來遲。看情形,大雨將至,河水也將暴漲。屆時,革命軍海軍鐵甲艦就能沿河進入童司牌,襲擊駐守童司牌的清軍。
童司牌的都興阿,是滿人親貴,雖然為人驕橫,但還是靠得住的,不會投降革命軍。
但是孔廣順就不好說了。他本人官場不順,被曾國藩從湖北提督的官位上參了下來。所部綠營本就軍心渙散,1場火藥誤炸事故造成幾百名官兵死傷,就連長官王國才也被炸死,人心猶自不安。
革命軍雖然按兵不動,卻對湘軍發起強大的宣傳攻勢,宣稱左宗棠已率楚軍投降、曾國荃已率吉字營投降。又說革命軍優待俘虜,勸清軍儘早投降,不要妄想抵抗。
左宗棠投降,已是人盡皆知。可若說曾國荃也投降了,未免有些駭人聽聞。誰不知道,曾國荃是曾國藩的親弟弟。他要是投降了,置曾國藩於何地?
革命軍的宣傳,對清軍士氣打擊極大。多隆阿按捺不住,不願再消極防禦,派兵試探性進攻革命軍。革命軍防守嚴密,多隆阿無功而返,反而折損了許多兵馬。
次日,多隆阿的斥候相繼回報,說吉字營確已投降,又發現長江南岸的革命軍大舉渡江,大有借蘄水切斷清軍退路之意。
多隆阿大驚失色,沒想到革命軍的動作這麼快,不出手則已,1出手就要取人性命。他急忙做出反應,暗中命令麾下各部隊準備突圍。
革命軍很快便查覺出了異樣,1面向意生寺以北部署兵馬,準備迎頭攔截多隆阿,1面從正面發動猛攻,牽制多隆阿的主力,防止其突圍。
步兵第1師負責從正面進攻意生寺。步1師之前經略皖北,接連剿殺苗沛霖、勝保兩個梟雄,收降捻軍、廬州團練,結束皖北亂局,威震敵膽。
之後,為配合步4師、步5師圍殲楚軍、吉字營,步1師在皖北轉入防禦,1邊休整,1邊補充兵員。經過近1個月的休整後,步1師齊裝滿員,士氣高漲,官兵個個求戰心切。
1團是1師先鋒,1路佛擋殺佛、神擋殺神,不到3天就殺到了意生寺外。這裡營壘堅固,以石頭修築圍牆,圍牆上多設槍眼、炮眼。又以化城山為後恃,倚護城河為防護,很可能是多隆阿的大營所在。
1師是猛打猛衝著稱全軍,1團做1師先鋒,更把這種勇猛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先鋒到達意生寺後,發揚連續作戰的優良作風,也不休整兵馬,隨即轉入進攻。
2團打輔攻,先派兵進攻意生寺以南的清軍營壘,連破兩座營壘,切斷了多隆阿與都興阿之間的聯絡。又在此部署兵馬,阻止都興阿增援意生寺。
緊接著,1團開始實施炮火準備,準備強攻意生寺。
都興阿聽說革命軍進攻意生寺,不等多隆阿派人求救,自己率先帶領馬隊救援。
2團負責打援,使用多管自動機槍阻擊8旗馬隊。都興阿的馬隊雖然勇敢,卻在機槍的打擊下損失慘重,最後只得向西繞道太白湖,趕到意生寺背後。
1團進攻意生寺主堡壘,精選了1百人的敢死隊。炮火準備1結束,敢死隊立即冒著清軍的炮火,遊過護城河,衝向清軍石壘。
清軍的火力遠不如革命軍,敢死隊冒著清軍火力衝到石壘下,小心避開石壘上的槍眼、炮眼。然後,敢死隊員採用疊羅漢的形式,翻過石壘圍牆,攻入清軍石壘,並扔下了繩索。
更多的敢死隊員攀援繩索,進入石壘,開啟大門,迎接1團大隊人馬。
多隆阿本就不想死戰,見勢不對,乾脆下令棄營,帶著嫡系向大河埔方向撤退。中途遇到都興阿,兩人1拍即合,認為革命軍勢大,1致同意向北突圍。
至於孔廣順,見多隆阿、都興阿潰逃,本來也想逃跑。但他麾下多為綠營步兵,多為驚弓之鳥,跑也跑不快,乾脆率軍降了革命軍。
意生寺之戰,就這樣虎頭蛇尾地結束了。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