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為了與革命軍決戰,曾國藩率領湘軍東進,進1步集中兵力。隨著湘軍水師的覆滅,楚軍、吉字營的相繼投降,曾國藩麾下的湘軍也即將陷入絕境。
革命軍在江西、安徽、湖南等地攻城略地,湘軍餉源斷絕,更加劇了湘軍的危機。
若是撤退,湘軍缺少水師,難以越過長江兩岸的大江大河,很容易就被革命軍包圍。
若是前進,則只能進入安徽。安徽全境已經淪陷,湘軍缺糧少餉,將不戰自亂。
若是原地不動,更容易被革命軍分割包圍,只能坐以待斃。
思來想去,唯有向北突圍,然後繞遠道西進,或許還有1線生機。
曾國藩沉思良久,說道:“我不怕與粵匪決1死戰,但不能停在此地。否則,粵匪不說包抄我們的後路,只須斷了我們的糧道,湘軍就會不戰自亂。”
曾國藩身為湘軍統帥,無需親臨前線。他統率湘軍,主要幹兩件事,1是運籌帷幄,協調各部行動;2是籌措糧餉,確保湘軍足食足餉。
湘軍不是正規軍,需要自籌軍餉。曾國藩最開始時沒有實權,最頭疼糧餉問題。為籌集糧餉,他不得不違背初心,不惜上奏摺為貪官請求表彰,甚至賣官鬻爵。
湘軍逐年膨脹,糧餉問題也1直困擾著曾國藩。即便他現在可以節制5省軍務,依然要花費大量精力籌集糧餉。
湘軍最重要的餉源是厘金,江南1失,湘軍餉源失去大半。而革命軍發動西征以後,江西、安徽、湖南3省商旅不興,厘金收入銳減。
曾國藩麾下還有78萬湘軍,集中在黃州府蘄州、廣濟、黃梅3地,遠離後方,缺少水師運輸船,補給困難。迅速後撤,到湖北後方就食,倒不失為明智之舉。
趙烈文長舒1口氣。此人見識很高,早就料定湘軍必敗,清朝必亡。這也是很多人的共識。
曾國藩幕府人才很盛,趙烈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湘軍接連戰敗,曾國藩處境艱難,很多幕僚也不辭而別。
趙烈文剛烈正直,1直留在曾國藩身邊。曾國藩對趙烈文,對趙烈文的姐夫周騰虎有知遇之恩。趙烈文與周騰虎寧願追隨曾國藩殉節,也不願在曾國藩最無助的時候,離他而去。
也正因為這個緣故,曾國藩對趙烈文更加信任。兩人親密無間,無話不談。
趙烈文坦言道:“粵匪之強,強在水師。我軍要想順利撤退,只能避敵之強,繞道北方,走6路向漢陽、漢口、襄陽方向撤退。
“西撤之後,我軍戰線縮短,粵匪戰線拉長。粵匪的鐵甲艦隻有3十來艘,卻要巡防上千裡的長江,還有眾多支流,必將漏洞百出。
“屆時,湘軍在湖北就食,籌措糧餉更加容易。進,可以保衛漢陽、漢口,退可以保襄陽、荊州。實在不行,還能退守河南、陝西。”
曾國藩點點頭,說道:“不錯,我也是這個想法。事不宜遲,擬稿吧。好了之後分發各將,讓他們接令後立即拔營。”
趙烈文提議道:“滌帥,撤軍是件大事。要不要召集部將到大營開會,以消除部將心中的疑慮?”
曾國藩擺擺手,說道:“兵貴神速,不要再召集部將了。”他隨即又改變心思,說道:“把多隆阿和鮑超叫過來,其他人不必來了。”
多隆阿和鮑超是曾國藩麾下最得力的戰將,在軍中號稱“多龍鮑虎”。不過,這兩個人都是胡林翼發掘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