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樂行手下有4個心腹,分別是龔德樹、任柱、賴文光、張宗禹。
龔德樹是張樂行的好友,掌管5旗捻軍之1的白旗。任柱則是張樂行麾下的得力干將,驍勇善戰,剽疾如風,就連清軍都敬稱他為“人中怪傑”。
歷史上,張樂行戰死後,捻軍分裂為東捻和西捻。任柱統率東捻,屢敗淮軍。李鴻章稱:“任柱稱雄十年,擁騎萬匹,東3省及蒙古馬隊俱為戰盡,實為天下第1等騎將好漢!”)
賴文光是廣西人,祖上是廣東嘉應州客家人。他原在太平天國擔任京官,名不見經傳,卻頗有智識。天京事變後,他逃離天京,來皖北投奔胡以晄。
胡以晄歸順革命軍,所部被編為步5師步兵第3團。賴文光則成了步3團的參謀,有少校軍銜。去年,胡以晄病死,3團奉命放棄皖北,前往江西9江抵禦湘軍。
賴文光則奉命留在皖北統戰捻子,得到張樂行的信任,成為張樂行的智囊。
歷史上,賴文光加入捻軍,用太平軍的組織方法和戰略戰術改造捻軍,使捻軍戰鬥力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張宗禹則是張樂行的族侄,從小酷愛讀書,卻不屑應試。張樂行舉義後,張宗禹毅然拋棄農業,前來投奔,被張樂行委任為師爺。
張宗禹“婉和寡言、儼若靜女”,但“處事果斷、遇敵英發、向非常人所及”,很快就引起了張樂行的注意,成為張樂行須臾不可離的親信。
歷史上,張宗禹成了西捻的首領。他用兵出沒無常,善於避實擊虛,有時化整為0,到處盤旋,有時合0為整,併力衝突,故能出奇制勝,迭奏奇功。
他在高樓寨之戰中,全殲蒙古馬隊,誅殺僧格林沁。又在十里坡之戰、灞橋之戰中大敗湘軍,兩次進入直隸,威逼北京。清廷震動,將負責剿捻的曾國藩撤職,改以李鴻章剿捻。)
聽說帝國派人遊說張樂行歸降,賴文光表現最為積極,說道:
“天京事變後,我在胡以晄軍中效力。胡以晄歸順革命軍後,革命軍對他很好,配給胡以晄武器、軍餉,使胡以晄的軍隊得到了脫胎換骨的改造。
“胡以晄去年重病,革命軍派軍醫百般救治,胡家老小都很感戴。死後,帝國追贈他為6軍准將,追封為1等子爵。他的兒子胡萬勝襲爵,降封為2等子爵,目前正在6軍大學深造。
“大王若肯歸順帝國,必能得到帝國的重用,地位不會低於胡以晄。”
張樂行起事之後,自稱大漢明命王。賴文光久在張樂行營中,故稱他為大王。
張樂行知道賴文光的背景,聽過賴文光的話,不免有些心動。歷來農民造反,除了走投無路、官逼民反之外,無非還希望藉此出人頭地,廕庇子孫。
胡以晄能夠善終,子孫得福,可以算是修成正果了。
張樂行看了眼龔德樹,問道:“老龔,你怎麼看?”
龔德樹領有1旗兵馬,兵權在握,他的態度至關重要。至於其他幾人,任柱是張樂行的部下,張宗禹是張樂行的侄子,自然都會聽從張樂行的命令。剩下1個賴文光,本就是革命軍的人,態度更不必說。
龔德樹也推心置腹地說道:“大王,我們兩個的交情還有好什麼好說的。跟著你,我老龔才能混出點名堂。我聽你的,你去哪,老龔就跟到哪。”
張樂行非常高興,拍著龔德樹的肩膀,說道:“好兄弟,咱們有難同當,有福同享!今後榮華寶貴,有我的,就有你的!”
眾人大悅。
張樂行說:“如今,勝保從北邊重兵圍攻雉河集,苗沛霖這個老賊又從南邊壓迫我們。我們已經堅持了好幾個月,但敵強我弱,勢難長久。
“現在革命軍大軍西征,又派人招安我們,我們應該順應大勢,歸順革命軍。我打算立即突圍,沿淮河向東南方向進發,與革命軍步1師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