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捻子,溫紹原說道:“捻子主要活躍在淮河以北,我對哪裡並不熟悉。不過,捻子人員冗雜,狡詐反覆,若要招降他們,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楊田卻笑了笑,說道:“北屏,捻子雖然冗雜,卻有好有壞。我經略蘇北時,便與捻軍首領張樂行搭上了線。此番,我領軍西征,派人招撫張樂行。
“此公已有迴音,願加入革命軍。他正帶兵南下,準備與我並肩作戰,共同對付勝保、苗沛霖。”
溫紹原眼前1亮,說道:“如此甚好。有捻子在淮北響應,勝保和苗沛霖1定會亂了陣腳。只是,張樂行1向自視甚高。他肯歸降師長,真是可喜可賀!”
楊田大笑,說道:“皇上自去年始,就開始派人勸降張樂行。我中華帝國朝氣蓬勃,有統1中國之潛力。張樂行也是個明白事理之人,豈會不知好歹?此中原委,不妨向你敘述12。”
原來,自從太平天國天京事變後,皖北太平軍便勢力衰頹。捻軍與太平軍算是盟友關係,太平軍勢衰,捻軍唇亡齒寒,也跟著倒黴起來。
楊烜建號稱帝后,集中精力經營東南沿海,無暇顧及皖北。皖北的太平軍,原由?王胡以晄統領。那時,楊烜便派人招撫張樂行。張樂行雄霸1方,自視甚高,仍然提出“聽封不聽調”。
所謂“聽封不聽調”,就是說願意接受帝國的官職,但不受帝國的節制,也不服從革命軍的調遣。這對楊烜來說,自然是不能接受的。
去年,胡以晄病死,麾下太平軍悉數開往江西9江,加強9江防務。捻軍失去太平軍的掩護,受到清軍的重點打擊,連戰皆北。而中華帝國各項事業走上正軌,民心所向,張樂行後悔不迭。
西征前,楊烜再次派人招降張樂行。使者名叫陳明德,是情報局的王牌特工,曾在天京事變中立下過大功。
陳明德輕車簡從,只帶了兩名隨從,穿越重重險阻,來到捻軍的大本營雉河集。
雉河集位於安徽潁州府亳州境內,地處淮北平原西北部,以砂礓地居多,水旱災害頻發。雉河集的北面,有1條名叫鴻溝的小河。
鴻溝是亳州、宿州的界河,也是蘆鹽和淮鹽兩個鹽區的分界線。清朝鹽政規定,全國劃分成若干個鹽區,某1產區的鹽只能在固定的地區出賣,到了另外地區,便算私鹽,販運私鹽便是重罪。
鴻溝恰好位於兩個鹽區的交界線上,溝北吃蘆鹽,溝南吃淮鹽。淮鹽價貴味苦,蘆鹽價廉物美,便宜1半以上。
這種人為製造的弊政,肥了少數鹽商,苦了廣大百姓。為此,淮鹽區的百姓,為了吃到物美價廉的蘆鹽,就得鋌而走險販運私鹽。
張樂行出身於雉河集張老家的地主家庭。周圍十8個村莊,村民都姓張,都是張樂行的族人,同族有幾千人。
他仰慕《水滸傳》中的宋江、晁蓋、柴進,為人慷慨,樂於助人,仗義疏財,慷慨任俠,在附近很有威望。
為了幫助窮人,他同樣加入了販運私鹽的行列,成為當地最大的鹽梟,稱為“鹽趟主”。皖北連年災害,又是太平軍與清軍交戰的重要戰場。
當地百姓備受盤剝,走投無路,只能揭竿而起,成為捻子。張樂行亦順應時勢,與官府對抗,抗糧殺差,被公推為領袖。
當時的清朝大員,如周天爵、袁甲3、翁同書等,都知道張樂行不好惹,1心想要招撫他。但張樂行不願歸降官府,割據1方,與清軍屢有衝突。
他與苗沛霖絕不相同,約束部下,救助百姓,很得百姓的擁護。當時的淮河兩岸,就流傳著許多有關張樂行的歌謠。
譬如這首《想老樂》,歌詞是:想老樂,盼老樂,老樂來了有吃喝;他打仗,咱跟著,1齊同把清妖捉。
去年,革命軍佔領蘇浙。欽差大臣勝保不敢進軍蘇北,便在皖北集結重兵,聲稱要先肅清皖北,再進軍蘇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