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十分鐘內,1營總算完成了集結,全員全裝,登6過程中並無損失。
王玉寶感到滿意,也不多費話,下令吃早餐。所謂早餐,其實是前1夜燒好的飯糰,裡面夾雜了鹽菜,以及少量的肉沫、菜籽油和花生米。水壺裡,則有前1夜燒好的涼開水。
早餐裝在不制飯盒裡。帝國鋼鐵產量大,革命軍官兵的飯盒、水壺、筷子等裝具,都採用鐵製,方便大量生產。
早餐只有5分鐘時間。5分鐘之後,不管官兵有沒有吃完,王玉寶便下令繼續行軍。
第3支船隊,其實就是1營的支援分隊,頭船已經近在眼前。1營必須儘快離開登6場,為這支船隊騰出空地。
從眼前到湘軍營壘,還有4公里的路程,走6路只需1個小時。
4公里,對於湘軍來說,卻是1段遙遠的距離。湘軍最講究“結硬寨、打呆仗”,若有行軍打仗,往往先紮好營寨,以立於不敗之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因此,湘軍機動能力特別差,1天只能行軍34十里,作戰戰略、戰術也並不主動。
湘軍行軍時,走到下午兩3點,就要停下來紮營,做好防禦設施;打仗時,則往往非常慎重,講究後發制人;攻城時,則先挖掘深壕,困死敵軍,與敵軍拼消耗,等城中糧盡,再挖地道破城。
這種戰略戰術,對付太平軍非常有效。歷史上,湘軍就是憑藉這種戰略戰術,打贏了太平軍。淮軍繼承湘軍衣缽,同樣利用這種戰略戰術,打贏了捻軍。
但這種戰略戰術,弊端也非常明顯,導致湘軍行軍打仗過於呆笨。現在,東南沿海諸省都已歸革命軍所有,湘軍所能調集的戰爭資源更加減少。
而革命軍裝備優良,用兵靈活。帝國初步建成了軍事工業,戰爭資源、戰爭動員能力遠勝於滿清。這場戰爭,在開戰之前就已決定了輸贏。
第2軍當面的敵軍共有十萬餘人,其中湘軍有8萬,主帥為羅澤南。羅澤南為湘軍建立者之1,已經積功至湖南布政使。他自知湘軍不是革命軍的對手,主張實行積極防禦。
所謂積極防禦,是指委派猛將守衛重要關隘,再在重點方向保持1定的機動增援力量。羅澤南自居衡陽,手中有兩萬精銳,充當總預備隊。
羅澤南深知淥埠鎮地勢緊要,委派了1個名叫田興恕的猛將,守衛淥埠鎮、東安縣防線。東安縣與淥埠鎮相距很近,有1道驛道相通。這條驛道可通往軍事重鎮衡陽,東安縣的防禦同樣重要,田興恕在此佈置有兩營湘軍。
這位田興恕只有20歲,苗族人,出身窮苦,早年充任湖南綠營鎮筸兵。他在1852年長沙之戰中嶄露頭角,受到巡撫駱秉章、師爺左宗棠的激賞。
田興恕的部隊以湖南鎮筸人今鳳凰)為主,所向披靡,無往不勝,被曾國藩命名為“虎威常勝軍”。
歷史上,1859年,田興恕署理貴州提督,1860年11月改為實授。同時,清廷詔授田興恕為欽差大臣,兼署巡撫,當時年僅24歲。
只是,田興恕以軍功起家,性格剛猛。1861年,因傳教士欺辱百姓,田興恕將天主教傳教士文乃爾及教民4人凌遲處死,首級懸於城門示眾,史稱“開州教案”。
傳教士文乃爾是法國傳教士,時法國在歐洲爭霸失利,把目光轉向東亞,以天主教護教者自居。法國舉兵抗議,滿清無能,將田興恕發配新疆,永不赦免。
時任陝甘總督左宗棠奏調田興恕至甘肅,幫忙鎮壓民變。在甘肅期間,田興恕不識字,聘請塾師讀書。他不僅學會了識字,還能作詩填詞,著有《鎮生詩草》詩集,把湖南人的堅韌精神表現得淋漓盡致。
虎穴無犬子。田興恕的兒子田應詔是同盟會元老,武昌起義時任敢死隊隊長,率部攻佔雨花臺。北洋時期,田應詔長期割據湘西,人稱“湘西王”。)
田興恕聽斥候講革命軍在湘江上游登6,立馬警覺起來,傳令加強戒備,準備迎戰革命軍。
沒想到,革命軍行動太過迅速,很快就來到了湘軍營前。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