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白鷺洲公園義務勞動,楊烜最關心的還是“新首都計劃”和“愛國衛生運動”。
趁著勞動的間隙,楊烜向劉旻虎瞭解情況,問道:“新首都計劃和愛國衛生運動要同步展開。你是南京市委主任,要為全國樹立好樣板。你有什麼思路?準備從哪方面著手?”
劉旻虎與政務卿6雨晨已經有過充分的溝通,胸有成竹地說道:
“皇上,臣的思路很簡單,就是嚴格執行新首都計劃和愛國衛生運動方案,不打1絲1毫的折扣。有條件,要儘快上;沒有條件,要創造條件上。”
楊烜對劉旻虎的回答很滿意。帝國已經擁有1億多人口、1百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在當前通訊並不發達的情況下,必須加強各級的執行力,才能確保政策不走樣。
楊烜讚道:“說得好。國民政府共有政務院、省特別市)、府、縣、鄉5級政府。省1級承前啟後,政策執行稍微走樣,到基層就會面目全非。
“有人認為,下級對上級的政策執行,能達到百分之9十,就足夠好了。這其實是坐井觀天。如果每1級都執行百分之9十,到鄉這1級,就只有百分之6十5點6了。
“鄉之下,還有村。村民自治委員會都由農民組成,農民對政策理解不深,甚至鮮有識字者。村1級執行政策,如果按百分之9十計算,只剩百分之5十9,連及格線都達不到了。
“南京是帝國的首善之區,要給全國做好榜樣。國人包括洋人,都很關注新首都計劃、愛國衛生運動。你要堅決執行國家的計劃,先探索出幾個切入點。譬如這個白鷺洲,搞得就不錯,民眾反應很熱烈。”
切入點自然是有的,只不過要1步步來。劉旻虎心裡已經有了主意,說道:“建造新首都,我覺得應該首先除霸清害,改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提高老百姓的健康。”
楊烜眼前1亮,覺得劉旻虎的切入點很接地氣,便示意他詳細解釋1下。
霸有4霸,害亦有4害。在滿清治下,官府懶政怠政,對百姓生活漠不關心。在晚清各大城市裡,圍繞著居民生活所需,往往形成4霸,即糞霸、水霸、船霸、米霸。
所謂糞霸,是指霸佔某片居民區“採糞權”的惡霸。古時沒有排糞管線,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升斗小民,家裡都是旱廁,需要定期清理糞便。
在化肥發明普及之前,人畜糞便是農業生產的主要肥料。城市居民的糞便,也就具有了回收價值,形成了1道糞回收、加工產業鏈。
大致在明朝中葉,國內人口暴增,城內開始出現了掏糞工。到了清初,掏糞已經形成產業,每個城市都有掏糞工的身影。
在很多城市裡,糞霸壟斷居民的採糞權。掏糞工要向糞霸“孝敬”保護費,才能到這片地區採糞。
不同地區有不同收糞路線,行內話叫做“糞道”。“糞道”是不動資產,雖然不被官方承認,在民間卻是可以轉讓的。
負責在“糞道”上行使收糞權利的人,就叫做“道主”。道主手下的掏糞工,則有1個不倫不類的稱呼,叫做“採蜜人”。
有勢力的糞霸,會佔有多條“糞道”,控制多個“道主”,甚至在城外開設糞廠,把糞便加工後賣給城外的農民。
在有些片區,城內的老百姓無法處置自己的糞便,只能讓“道主”手下的收糞工收集糞便,還要向“道主”付費。城外的農民則要高價購買糞便,有些還會被糞霸摻入樹葉和泥土。
受此影響,城市內衛生情況相當惡劣,隨地大小便現象非常普遍。有些城市居民,為了避開糞霸的盤剝,會把當夜的糞尿傾倒在街面上。
糞尿橫流的街道,又容易滋生細菌、害蟲,引發傳染病甚至瘟疫。
這在清朝,是1個相當普遍的現象。即便是當時的首都北京,街道汙穢橫流,1到下雨天就難以下腳。若遇到自然災難,更容易傳播疾病,引發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