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官的威力,由此可見一斑。這位柏葰,論勢力自然比不上穆彰阿。可論聲望,他畢竟也是當朝宰相,堂堂一品大學士。肅順要動他,還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斤兩。
不過,從郭嵩燾的話中,肅順聽出了弦外之音。肅順問道:“以筠仙高見,該如何處置柏葰?”
郭嵩燾說道:“柏葰為大學士,操守尚可,卻頑固保守,排斥賢明。此輩佔據高位,被皇上選做主考官,不思為國選賢,卻放縱門丁拉皮條,讓賢者落榜,奸者中試。
“治國理政以得人才為首要,柏葰做教官,尸位素餐,敗壞科場風氣。若不痛加整頓,何以平民憤?若不殺他,何以爭士心?”
“說得好!”肅順兩眼放光,盯著郭嵩燾說:“我早有此議。此輩昏聵無能,尸位素餐,無所作為,反而一再阻止我重用漢人,一再阻撓改革。
“尤其是柏葰,佔據高位,被頑固派奉為領袖。如鯁在喉,不除不快,只有殺掉柏葰,我才能大展拳腳,推動改革。也只有這樣,才能整肅官場,才能振興綱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只是,柏葰乃一品大學士,平日操守還算清正。本朝善待大臣,尤其優容文官。我想殺他,怎奈阻力太大,皇上也有心保全他。”
郭嵩燾剛從山東前線回來,對僧格林沁的驕橫、對地方官場的敗壞深惡痛絕。他在曾國藩幕中呆過,對八旗高官猜忌湘軍同樣清楚,便力勸肅順殺柏葰。他說:
“亭公,皇上對你有知遇之恩,你自當竭誠報效。柏葰自恃資歷深,頑固派也遙奉他為領袖,對亭公說三道四。你不殺他,何以立威,何以推行新政?為了挽救危亡,必須殺柏葰。”
給肅順戴了頂大帽子後,郭嵩燾又講了個故事,令肅順頗為動容。
當年湘軍剛剛建立,只有十營陸軍,每個營官都是百裡挑一的人才。
靖港之戰時,曾國藩親率湘軍,與長毛接仗。這是湘軍第一次與長毛接仗,經驗不足。水師先敗,陸師跟著大潰。幸虧塔齊布在湘潭取得大捷,湘軍才算站穩了腳跟。
事後,曾國藩把潰敗的湘軍全部解散,又賞功罰罪。其中有一個營官,姓劉,是曾國藩的同鄉,與曾家素有淵源。
曾國藩認為,湘軍在靖港的戰敗,在於劉姓營官只顧自己這個營,沒有救援陷入長毛重圍的友軍,最終釀成全線的潰敗。
綠營兵之所以屢敗,就在於敗不相救。湘軍要克復綠營弊病,就必須同袍一氣,敗則相救,勝不爭功。
為此,曾國藩要殺劉姓營官,其他人都反對。各營營官聯合作保,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也請曾國藩手下留情。因為兩家有親誼,殺了劉姓營官,兩家就要絕交了。
曾國藩不為所動,毅然殺了劉姓營官。此事之後,湘軍軍紀振肅,極為抱團,在戰場上配合緊密,再也沒有了敗不相救的現象。
郭嵩燾說:“科場如同戰場。柏葰不死,最多就是流放。按照滿清官場的規矩,用不了幾年,就會有人為他說情。柏葰必能赦免回京,說不定還會起復。”
肅順最終定了決心,說道:“我明白了,柏葰必須得死!”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