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馬配好鞍。帝國既要改進火炮技術,就要研發更為先進的炮彈。
據陸雨晨彙報,在怡和公司彈藥廠的不斷努力下,帝國彈藥技術已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錐形金屬定裝彈、藥包與炮彈分離等新技術已經得到普及。
令人欣喜的是,彈藥廠發明了兩種新式炮彈:穿甲彈、新式燃燒彈。
穿甲彈專門用來對付外國列強的鐵甲艦。這種穿甲彈原理比較簡單,採用硬化鑄鋼合金彈頭。
製造彈丸時,在鋼水中加入鎢元素,再將彈丸的彈頭朝下澆鑄,在鐵模中形成頭部,鐵水突然冷卻,變得非常堅硬透過馬氏體相變抵抗變形)。模具的其餘部分由沙子形成,使金屬緩慢冷卻,使炮彈體變得堅硬。
儘管這種穿甲彈技術相對原始,但製作簡單,對付洋人的鐵甲艦非常有效。
目前各國仍未掌握大規模鍊鋼技術,材料仍以鍛鐵為主。譬如,英國、法國正在製造的鐵甲艦,仍以橡木作戰船的龍骨,以鍛鐵為防護裝甲。與帝國的鋼鐵技術相比,鍛鍊技術已經落後了。
帝國在美國投資興建了鋼鐵廠,採用的鍊鋼技術相當於屬於第一代鍊鋼技術,鋼產量、質量都不如帝國自產鋼鐵。
各國都在努力鑽研鍊鋼技術,仍未取得重大突破。英國走在最前面,發明了酸式底吹煉鋼法。但這種技術只能冶煉含硫量低的富鐵礦,而世界上大部分鐵礦,都與硫元素伴生。
因此,英國的鍊鋼技術尚不能推廣,只能繼續使用鍛鐵用於造船。
帝國在科技方面的策略是,要至少領先對手一代。怡和公司、新寧公司在繼續改進鍊鋼技術的同時,也在研製特種鋼技術。只要在鋼水中加入合適的鎳、鉻、錳、鎢、錳等稀有金屬,就可以生產出適用於不同用途的特種鋼。
現代穿甲彈可以輕鬆穿透1000毫米厚的優質鋼材。帝國研製的穿甲彈可以輕鬆穿透列強的鍛鐵裝甲,加入金屬鎢製成合金彈頭後,可以穿透普通鋼鐵裝甲。<榴彈炮配上穿甲彈,對付英國最強的“無畏號”戰列艦也不在話下。
至於燃燒彈,也頗令陸雨晨驕傲。燃燒彈早已發明,晚清時稱為“燒夷彈”。在兩次鴉片戰爭中,燃燒彈都有著廣泛應用。
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國軍艦使用燃燒彈,大敗清朝廣東水師。清軍戰船很多中了燃燒彈,化身火海。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法聯軍與蒙古馬隊在北京以東八里橋大戰。聯軍使用康格里夫火箭發射燃燒彈,引燃草地。蒙古騎兵還未戰鬥,就被大火嚇得驚潰。
怡和公司彈藥廠對燃燒彈進行了改良,使之燃燒更為劇烈,更難撲滅。預計與湘軍水師決戰時,這種燃燒彈將派上大用場。
講完火炮、彈藥,陸雨晨又講述了步槍。步槍是革命軍最重要的輕武器、單兵武器,堪稱是部隊最重要的裝備,對部隊戰鬥力影響極大。
根據部隊反饋、軍工司要求,新寧公司與怡和公司分別對1852式步槍進行了改良。
新寧公司以“可靠耐用”為目標,進一步簡化步槍零部件,降低步槍故障率,成本降低,保養維修簡單。這款步槍被新寧公司命名為“18551式步槍”,很受基層官兵歡迎。
怡和公司以“精準靈巧”為目標,致力於提高步槍的精度,改良後的步槍命名為“18552式步槍”。這款步槍精度很高,設計更為複雜,保養維修不易,成本也有所提高。
兩種步槍均採用了彈匣式設計,裝彈、換彈十分方便。前者可裝8發子彈,更受基層官兵歡迎。後者可裝6發子彈,更受中高階軍官喜歡。
在中高階軍官看來,18552式步槍精度比18551式高,據槍瞄準也更為方便。因此,士兵裝備18552式步槍,可以節約子彈,減輕部隊後勤壓力。
另外,怡和公司的牌子更響,與革命軍、軍政府關係更為緊密,擔當了更多的責任,更受軍政府的青睞。
譬如說,怡和公司按照軍政府的指示,與俄國軍方簽訂合約,在沒有收到貨款的情況下,向俄軍出口了大量的軍火。
這一點,無疑也增加了18552式步槍在眾人心目中的份量。
陸雨晨說:“兩款步槍口徑相同,彈藥通用。我們的建議是,大量採購18551式步槍,裝備給普通官兵。少量採購18552式步槍,供神射手、狙擊手使用。”
楊烜贊同陸雨晨的提議,說道:“打仗是一件兇險的事。這就決定了我們在設計武器時,必須實事求是,堅持實用第一、可靠第一。
“當初定型1852式步槍時,就有要實用還是要精準的爭議。當時,我們實力有限,不能同時生產兩種步槍。現在,我們的軍工基礎好了,可以生產不同型號的步槍,就按政務卿所說的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