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道臺吳煦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能當上海道臺,吳煦決非泛泛之輩。
吳煦與“蘇松糧道”、洋行大買辦楊坊都是浙江人,在上海廝混多年,儼然已是上海官場“地頭蛇”。
兩人亦頗懂洋務,早就知道江南大營不是革命軍的對手。他們未雨綢繆,僱傭美國人華爾,組織了1支以洋人、菲律賓人、馬來人為主的僱傭軍。這就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洋槍隊”。
隨著革命軍大軍壓境,洋槍隊規模不斷膨脹,數量已達到兩千多人。除了洋槍隊外,江南大營殘軍、團練武裝,亦有上萬人之多,戰鬥力聊勝於無。
病急亂投醫。吳煦還向租界內的洋人外交官求助,甚至請求英法出兵阻止革命軍進攻上海。
上海的洋人意見並不統1,有的歡迎革命軍,主張與革命軍展開談判,有的敵視革命軍,主張武裝保衛上海,維護洋人在華利益。
吳煦1面重金賞賜洋槍隊,1面出賣江海關、租界權益,換取洋人保護。
在英國公使包令的建議下,各國駐滬外交官緊急磋商,向革命軍投遞照會,要求革命軍不得進入上海縣城以內1百華里的地方。
按照洋人的照會,上海縣城、租界、崇明、寶山、嘉定、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川沙等地都將進入洋人劃定的紅線,受到洋人的保護。
楊烜很清楚,列強外強中乾,在上海缺少軍事存在。他們發來照會,不過是緩兵之計,希望藉此恐嚇自己,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他不為所動,以強硬而不失理性的口吻回應道:
“上海是華人的上海,不是洋人的上海,洋人不可能在華人的地盤上劃定紅線。革命軍與清軍爭奪天下,這是華人的家事,洋人無權干涉。否則,洋人將被革命軍視為敵人,受到革命軍的嚴厲打擊。
“上海租界是洋人賴以生活的地方,我們尊重洋人在華權利,願意保持租界現狀。除了租界,其他地方都是華人領土。革命軍佔領以上地方,洋人不得干涉。
“奉勸各國外交官,要明辨是非,認清大勢,不可干涉中國內政,不可螳臂當事。各國兵艦,務必靠泊港口,或駛離上海,以免擦槍走火。各國洋人,務必安分守己,不得參與洋槍隊,害人害己。
“帝國鼓勵工商,歡迎各國洋人在華經商。我們允諾,尊重各國在滬商業利益。革命軍佔領上海後,將在上海設立1個特別市,擴大上海開放通商規模。
“……”
楊烜認為,租界雖然有損華夏主權,但在客觀上,也促進了華夏近代化,有助於革新社會風氣。
當初,為爭取洋人的支援,他就曾主動在廣州開闢租界。經過楊烜的不斷努力,中國先後與各國列強建交,並收回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兩大主權。
現在,洋人在華還有1項特權,始終令楊烜耿耿於懷,即各國軍艦可自由靠泊通商口岸。
洋人把這項權力看作是維護在華利益的保底手段,始終不肯鬆口。因此,除了廣州這個新開的租界外,洋人軍艦可在其他4個通商口岸,即上海、寧波、福州、廈門,自由停泊。
這次御駕親征,楊烜便有意挾戰勝之威,要求洋人放棄此項特權。
25日中午,革命軍艦隊抵達太倉江面,逼近崇明島。崇明島位於長江入海口中央,由長江中的泥沙堆積而成。它地理位置緊要,是清軍江南綠營蘇松鎮的駐地。
蘇松鎮總兵,正是紅單船武裝的首領吳全美,主動向革命軍投降。另1支紅單船武裝,在陳國泰的率領下,也緊接著投降了革命軍。
楊烜兵不血刃佔領崇明島。
崇明島再往下游,即為吳淞口。吳淞口既是黃浦江匯入長江的地方,也是長江入海口南岸,是萬里江防第1關,軍事位置至關重要。
由吳淞口轉入黃浦江,即可抵達此行終點—上海縣城。上海租界就在上海縣城北部方向。
上海開埠後,洋人在黃浦江上游開闢租界,又在租界附近開辦工廠、船塢。吳淞口也跟著熱鬧非凡,商船鱗次櫛比。
吳淞口、黃浦江上駐有外國軍艦,可能會干涉革命軍的行動。楊烜較為謹慎,在崇明島江面處收攏船隊,放緩了行軍速度。
26日,革命軍海軍6戰隊、近衛師共兩千5百多人,由近衛師師長陳玉成率領,在寶山縣羅店鎮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