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中旬,步一師經過短暫休整,再次發動進攻。大軍自南京向東進發,僅用兩日時間,就攻佔了句容。又一日,步一師逼近丹陽。
江南大營統帥和春正在丹陽城內避難。革命軍大軍將至,清軍驚潰,和春的親兵們也紛紛逃命。和春自知沒臉苟活於世,狠心吞下兩筒鴉片,在痛苦中離開了人世。
謠言滿天飛,一直駐節常州的兩江總督何桂清,也在衙署中惴惴不安。他文章寫得好,常常上摺子議論軍事,很得咸豐的賞識。
擔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以來,何桂清主張“蘇皖一體防禦”,對抗太平軍頗為得力。咸豐很信任何桂清,特意把安徽省徽州府、寧國府寧國府劃歸何桂清管轄。
一時間,何桂清名聲大噪,受到朝野關注,儼然成為一顆迅速升起的政治新星。此時的曾國藩,身份還是在籍侍郎,在老家湖南艱苦訓練湘勇。
何桂清躊躇滿志,在寫給王有齡的密信中說道:“若將江、浙兵勇歸兄一人排程,兩省大吏能籌餉接濟,定能速奏膚功……東南半壁,似非鄙人不能支援。”
可如今,和春已死,江南大南潰不成軍。上萬名敗兵逃至常州,革命軍又大軍壓境。何桂清躲在兩江總督署內,急得團團轉,才知平日裡的高談闊論,全都是紙上談兵。
素日裡,何桂清在軍事上最倚重江蘇布政使王有齡,對王有齡言聽計從。但王有齡駐蘇州,何桂清急得就像熱鍋上的螞蟻,王有齡卻不在身邊!
原來,江蘇與別的省份不同,有兩個布政使。
江蘇布政使下轄蘇州、松江、常州、鎮江四府與直隸太倉州,直屬於江蘇巡撫,與巡撫一起駐蘇州。
另有一個江寧布政使,下轄其他州府,直屬於兩江總督,駐江寧。江寧已陷,江寧布政使自然跟著何桂清駐常州。
何桂清一心想扶植王有齡做浙江巡撫,所以賞拔他為江蘇布政使,轄區與浙江接壤。誰知道,需要他時,他卻不在身邊!
王有齡與何桂清從小一起長大,情分非同尋常。他知道何桂清不懂軍事,大軍一至必將驚慌失措,特派好友胡雪巖前往常州送信。
胡雪巖是杭州人,出身於錢莊夥計,為人情商極高,結交官府,立志經商,生意越滾越大。他與王有齡情分極深,受到王有齡委託後義不容辭,前往常州晉見何桂清。
在胡雪巖看來,革命軍善待俘虜,中華帝國亦常常重用滿清降官。前清廣東陸路提督陶煜、兩廣總督葉名琛、閩浙總督楊國楨等人,投順革命軍後都得到了重用。
何桂清與王有齡皆精明強幹、頗識時務,日後他們投順革命軍,難保不被重用。
現在何桂清身處危城,自己跑過去送信。這種患難真情,可不是金錢所能賄賂的。況且,自己慷慨赴難,也能博得一個講義氣的名聲,日後吹噓起來,是一件極有面子的事。
胡雪巖做生意鋪子很大,一面靠官場,一面靠江湖朋友。他混入了“漕幫”,輩份很高,又與太湖流域的“槍船幫”暗通聲氣。
在漕幫和槍船幫的護衛下,胡雪巖躲過亂兵,有驚無險來到常州城下。
何桂清聽說胡雪巖持有王有齡的密信,宛如盼到了救星。他不顧官場禮節,跑到督署衙門門口親自迎接胡雪巖。
拿到王有齡的密信,何桂清匆匆瀏覽一番,確是王有齡親筆所書。王有齡勸他堅守常州,千萬不可擅離常州。
何桂清把胡雪巖讓進簽押廳,屏退眾人,問道:“雪軒,蘇州那邊情形如何?張殿臣能守住蘇州嗎?”
雪軒是胡雪巖的號。放在平時,何桂清與胡雪巖地位懸殊,何桂清根本不會接見胡雪巖,更不會親暱地稱他雪軒。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至於張殿臣,其實就是張國樑。張國樑原名張嘉祥,原是天地會頭目,江湖綽號“大頭羊”。投降清朝後,他改名張國樑,字殿臣,如今已是江南提督、江南大營“幫辦軍務”。
江蘇的官場特別複雜。張國樑與頂頭上司和春勢同水火,何桂清與和春亦不睦。所以,何桂清與張國樑相善。
同樣的,何桂清是兩江總督,徐有壬是江蘇巡撫,兩人都管得到江蘇,都是能吏。何桂清與徐有壬同樣不和。
張國樑受和春之命,前往湖州堵截革命軍,連戰皆不利,只得退往蘇州。
眼下,和春戰死,江南大營另一員大將張玉良也戰死,各部潰不成軍。惟有張國樑麾下的捷勇,建制還算完整,尚可與革命軍一戰。
此時的張國樑,也成了何桂清眼中的救命稻草。
胡雪巖回答何桂清道:“蘇州的局勢很糟糕,當面的革命軍是步兵第四師,長官叫李秀成。此人是楊烜親信,很得楊烜的真傳,極擅長打巧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