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大營號稱是清朝綠營精銳,員額七八萬人,是清朝正規軍中規模最大的一支野戰力量。實際上,這江南大營只是個紙老虎,其腐敗墮落到令人髮指的地步,根本就不像一支軍隊。
當時有個名叫馬壽齡的讀書人,曾在大營內做幕僚,根據親身經歷寫了本《金陵癸甲新樂府》,記錄下了江南大營的日常生活。後人每讀及此,不免被驚得目瞪口呆。
根據馬壽齡的記載,江南大營下級官兵的日常生活是:“給別人蓋房子、栽花自娛自樂、閒來無事種樹、閉目養神養鳥、遛狗四處閒逛、編筐搭棚賣錢、吸毒酗酒鬧事……
“長官們忙著聽歌看戲、買玉買畫買表;士卒們則聚眾賭博,聚在一起下棋,集體看春宮畫解悶。有人常年裝病不出,更有甚者四處打家劫舍,強娶婦女,強買強賣軍用物資……”
馬壽齡是天京人,從太平軍手裡逃了出來,原本指望江南大營收復天京。想不到,被清廷倚為長城的江南大營,竟然是這種模樣!
他在書中憤憤寫道:“翻羨賊人指太平軍)法令嚴,手乍持槍頭已懸。”
晚清名臣閻敬銘也曾批評江南大營,說:“吾聞江南大營未敗時,諸將錦衣玉食,倡優歌舞,其廝養皆吸洋菸,莫不有桑中之喜,志溺氣惰,賊氛一動,如以菌受斧。”
歷史上,江南大營兩次潰敗,清廷對綠營正規軍完全失去信賴。以曾國藩為統帥的湘軍開始崛起,開啟同治“中興”的序曲,晚清的政治權力格局,自此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至於江北大營,較江南大營又遠遠不如。江南大營還敢與太平軍接戰,把老營紮在了金陵城腳下。江北大營兵馬只有三萬多人,事事畏葸避戰,主張“圍而緩攻”。
正因為江南江北大營徒有虛名,楊秀清主政天京時,就對兩大營視若無物,置兩大營於不顧,派出大量兵馬北伐、西征。
革命軍從太平軍手中奪取天京,改名為南京。江南大營亦無動於衷。現在,步兵一師從南面逼近江南大營,擊敗了和春手中的王牌騎兵。
兩軍的決戰,已經拉開序幕。
4月2日,步一師攻佔宜興後,在此留下少量兵馬駐守,師長楊田隨即率軍進攻東壩、高淳。
高淳、東壩位於南京城正南面,分佈在固城湖東西兩側。尤其是東壩,為江南大營糧臺重地。一旦革命軍攻佔東壩,就能影響到江南大營的糧草供應,擾亂江南大營軍心。
江南大營官兵員額較多,在多個地方設有糧臺,為前線供應軍餉。東壩糧臺曾是江南大營最大的糧臺,江西、安徽、浙江三省的協餉都在東壩解交。
和春不敢怠慢,派副將梁克勳,帶領三千兵馬增援東壩、高淳。
4月4日,戰鬥首先在東壩打響。東壩清軍一觸即潰,高淳的清軍見狀,乾脆不戰而降。
5日,楊田揮師北上,再克溧水。
6日,步一師抵達南京南郊的秣陵關。江南大營在此駐有十營人馬,兵力不容小覷。
南京城內的海軍陸戰隊派出一個聯隊兩千人,從城西繞至秣陵關背後,與步一師前後夾擊,大敗秣陵關清軍。
南京守軍與步一師勝利會師,隨即繼續北上,逼近南京城南雨花臺。
7日,革命軍進抵雨花臺。雨花臺是南京城南至高點,原本是太平軍防禦南京的重要據點。天京事變後,江南大營趁機佔領雨花臺,在此修築防禦工事,居高臨下監視南京。
楊烜入主南京後,因為兵力單薄,為了防範太平軍,又為了麻痺清軍,一直不曾反攻城外的清軍。
臥榻之旁,豈容他人安睡?革命軍主力已經打到南京,雨花臺首當其衝,成為革命軍第一個打擊目標。
雨花臺上的清軍早已是驚弓之鳥,只能憑藉防禦工事勉強堅持。和春從江南大營抽調兩千兵馬增援雨花臺。
但和春拖欠部下軍餉,部下們怨聲載道,沒人願意死戰。兩千援軍抵達雨花臺後,與革命軍才一交手,就見革命軍炮火猛烈。援軍自知不敵,略作抵抗,便趁天黑逃竄。
革命軍連夜攻下雨花臺,拔除了這枚眼中釘。
部隊連續戰鬥一個多月,已經非常疲勞。最近幾天,更是連日戰鬥,沒有片刻休息。儘管如此,楊田還是決定暫不休整,繼續投入戰鬥,直至打垮江南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