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為了克服落差,就要使用陡門,也就是船閘,逐級抬高水位。這是靈渠最關鍵的設施,共有三十六處陡門。
“除了陡門,還有分水的鏵嘴,攔河的天平、堰壩,無不巧奪天工,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我們修浚靈渠,就是要拓深航道,加大水量,使之可以通行大噸位的船隻。”
楊烜大致理解了,對鄧縣長的回答表示滿意。不過,他更關心修浚靈渠的結果,便問道:“完成這期工程後,可以全年通航兩百噸的貨船嗎?”
鄧縣長非常謹慎,說道:“靈渠連線的都是湘江、灕江的源頭,分別是海陽江、大溶江,本身流量有限。而興安縣雨量較為集中,春夏雨水較多,秋冬較少。
“因此,春夏兩季為靈渠的豐水期。修完靈渠後,春夏豐水期肯定可以通行兩百噸的貨船。秋冬水量少,我們準備在大溶江、海陽江上游修築水庫,隨時調節靈渠水位,庶幾可以通航大噸位貨船。”
楊烜點點頭,勉勵鄧縣長道:“靳輔是治河名臣,治河三十餘年。你祖上既是靳輔的幕僚,想必對治河必有心得。
“如今國家百廢待興,正需要你這樣的專業人才。修築靈渠事關國計民生,你要拿出全部本事,把這項工程幹好。”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鄧縣長連忙應允。
眾人來到鏵堤,又稱鏵嘴。此為靈渠的樞紐工程,用大型條石砌成,形似犁鏵,劈水分流,將湘水引進靈渠,設計得非常巧妙。
鄧縣長在一旁介紹說:“湘江流過鏵嘴,三分江水入南渠進灕江,七分江水入北渠導歸湘江。這座鏵嘴是秦人在兩千年前修築的,至今穩如泰山。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至今最近修浚靈渠,我們才發現箇中秘密。原來,秦人用松木縱橫交錯,夯實後插放在壩底。松木之上,再鋪以用鑄鐵件鉚住的巨型條石,真是巧奪天工。”
楊烜笑笑,說道:“秦人在兩千多年前,尚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程,福祉澤及後人。我們今日已有蒸汽機,已有鋼鐵、煤炭,豈不更應把靈渠修好?此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呀。”
鄧縣長很受觸動,立志要把靈渠修好。
楊烜問及伕役問題,岑毓英便不讓鄧縣長說了,搶著答道:
“修浚靈渠主要以廣西守備師工兵營為骨幹,吸收了兩千多個民兵,另有一萬一千多個流民,合計共有青壯年勞動力一萬四千人,足以滿足工程所需。”
革命軍統一兩廣後,把地主的土地平分給農民,又大力開墾荒地,基本解決了流民問題。修靈渠的流民主要來自湖南,因湖南民生凋敝,特來廣西討生活。
流民問題容易引發社會動盪,是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滿清對流民問題也極為重視,想方設法阻止流民遷徙。
楊烜卻深知,解決流民問題,歸根結底要靠工業化。暨南軍政府正在大興工程,包括修建鐵路、疏浚運河等,都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
流民只求溫飽,不求津貼,越國也對流民問題持以包容的態度。所以,靈渠工地上的流民對楊烜感恩戴德,工作頗為賣力。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