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個議題,有關工業投資。革命軍入主廣州後,楊烜使出各種手段,鼓勵社會各界投資現代工商業。
但華夏長期實行“重農抑商”,縉紳對投資工商業並不積極。倒是以怡和公司伍家為首的海商,積極響應軍政府的工商業政策,投資興建了一批工廠。
隨著廣三鐵路的開建、徵越戰爭的推進,軍政府對煤、鐵、布等商品需求大漲,為煤礦、鋼鐵、紡織、航運等企業帶來了大量利潤。
尤其是煤鐵,是現代工業的靈魂,需求量極大,利潤極高,引得各方垂涎。
譬如,在石油沒有大規模應用之前,煤炭一直都是最為重要的能源。華夏煤炭開採歷史很久,但一直沒有得到大量普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華夏生產力低下,煤炭開採不易。另一方面,則是華人沒有掌握煤炭的正確使用方法。煤炭熱值很高,燃燒很快,用來取暖、生火顯得過於浪費。
所以,幾千年來,華夏多用木柴取暖、生火。這種能量來源無疑是落後的、低效的。明清時,城市附近的山岡多為禿山,原因就在於伐薪取火。
軍政府推廣了一種蜂窩煤技術,把煤炭和以黏土、清水,做成蜂窩狀,可以有效延續煤炭的燃燒速度,減少煤炭浪費,方便城市居民取暖、燒飯。
這種蜂窩煤,又稱煤球,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刺激了民間對煤炭的需求。
但煤鐵又是重工業,投資較大,一般商人根本承受不起。
當初軍政府在廣州開建煤礦、鋼鐵廠時,縉紳大多持以觀望態度。只有十三行等海商窺見先機,投資了煤鐵企業。
現在,煤鐵利潤增加,縉紳們又眼紅了。他們想組建煤鐵企業,又苦於缺少技術、不懂經營;想投資怡和公司鋼鐵廠,人家已經走上正軌,暫時又不需要這些資金了。
這又是個無解的問題,只能請楊烜幫忙解答。
楊烜知道,在厘金制度推廣之前,滿清並不重視工商稅。縉紳、商人階層積累了大量的財富。滿清官府平時不向這些人收稅,遇到災害、戰爭時,再臨時向他們派捐。
因此,滿清民間雖窮,縉紳、商人階層卻隱藏了大量的財富。歸根結底,這是華夏小農經濟所決定的。軍政府要發展工業,正要依靠這些縉紳、商人提供資金。
楊烜思索片刻,說道:“軍政府鼓勵工商,並不是口頭喊喊口號,而是拿出了許多措施。現在大家為什麼想投資煤鐵企業呢?當然,這是因為煤鐵企業有利可圖。
“先說說煤。蜂窩煤技術取得了成功,廣州城內外也出現了許多煤球廠,對煤炭的需求陡然變大。但是,廣州境內現有的幾個煤礦已在著手擴產。
“我並不反對大家投資煤礦,但反對大家一窩蜂地全都投資煤礦。大家試想一下,辦一座煤礦,需要籌齊資金、購買煤礦裝置、挖礦井等等,過程極其繁瑣。
“等大家好不容易完成準備工作,打算生產煤礦時,廣州煤炭市場很可能已經飽和了。市場一飽和,蜂窩煤的價格就要跌落,你們豈不要折本?
“煤炭如此,鋼鐵亦是如此。廣州有怡和公司鋼鐵廠,大家都是新手,沒有經驗,如何與怡和公司這種大企業競爭?
“當然,投資是一種市場行為。如果大家非要在廣州投資興建煤鐵廠,軍政府也不會干涉。”
此言一出,議員們大為沮喪。楊烜的意思很明白,他並不看好縉紳們在廣州另起爐灶,興建煤鐵這種投資巨大的重工業企業。卻聽他繼續說道:
“依我看,不如另闢蹊徑。資金是靈敏的,哪裡商機就往哪裡跑。資金也是愚笨的,容易一窩蜂往一處跑,拉低利潤率。
“眼下,廣州市面上資金最為聚集,工廠最多。然而放眼粵北、廣西,乃至交趾,工廠不多,資金亦不多。大家如果去那裡投資,一定可以大有作為,賺取大量利潤。
“譬如交趾,是革命軍新徵服的領土。大家都覺得投資交趾有風險,但風險越大,利潤越大。交趾省北部紅河三角洲有露天無煙煤、高品質露天鐵礦,南部湄公河三角洲土地極為肥沃,正待我們過去開發。
“我們鼓勵大家前往交趾省投資,為大家提供多種投資渠道。大家可以直接到交趾投資設廠,交趾軍政府將給予大家相當大的優待;也可以購買靜海公司的股票,獲得靜海公司的分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