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國同盟條約》和神聖同盟,是維護歐洲秩序的堅固柱石。令人遺憾的是,聖地問題、東方問題一直困擾著歐洲各國。
“這一次,各國在克里米亞地區出現分歧,以致劍拔弩張。本王認為,各國都有自己的立場,都應保護自己的利益,都有理由做出堅決有力的行動。”
這話說了等於沒說,除了火上澆油,不會起到任何作用。法國公使布林布隆聽了這話,臉色頓時一變。英國公使文翰也變得凝重起來,盯著普提雅廷看。
西方有句諺語:“剝開一個俄國人的皮,就會看到皮下蒙古人的血脈”。
俄羅斯羅曼諾夫皇室拼命與歐洲王室聯姻,拼命向歐洲靠攏,卻始終不被歐洲列強接納。不管俄國人有多努力,歐洲人始終視其為“白色蒙古人”。
這自然有著地域上的偏見,但俄國人對領土的偏執,已經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令自命高人一等的歐洲人深為不齒。
此外,“東方問題”就像幽靈一樣,盤旋在19世紀的歐洲,不時浮出水面,成為歐洲局勢動盪的重要原因。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東方問題是歐洲外交上的專有名詞,“被用來概括在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將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種國際問題。
馬克思形容東方問題為“無法解決的問題”、“無盡的困難之源”,並把東方問題形象歸結為“對土耳其怎麼辦”。克里米亞戰爭就是東方問題的直接產物,也是東方問題的一個高潮。
俄羅斯與奧斯曼土耳其鄰近,對克里米亞地區早已垂涎三尺。但如此一來,俄國勢必打破歐洲秩序,嚴重影響英法奧等歐洲強國的利益。
長時間的外交斡旋均告失敗,克里米亞局勢已成僵局,俄國已經下定決心與土耳其開戰。而英法則明確表態支援土耳其,派出軍事代表團支援土軍。
形勢劍拔弩張,克里米亞戰爭已經不可避免。這場戰爭,將成為近代第一場世界戰爭,也標誌著熱兵器時代的到來。
越國雖然是個新成立的小國,但對孤家寡人的俄國來說,依然是個值得爭取的夥伴。
眾所周知,越國的鍊鋼技術獨步天下,就連英國都不能與之匹敵。若能獲得越國的鍊鋼技術,俄國就能在即將到來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增加實力。
當然,這是不切實際的。越國對自己的鍊鋼技術封鎖甚嚴,鋼產量自己還不夠用,只對外出口少量高附加值的鋼製品。
俄、越兩國相隔萬里,彼此缺少利益往來。楊烜和普提雅廷互相說大話,互相開空頭支票,原因盡在於此。
楊烜渴望獲得各國的外交承認,哪怕是他不喜歡的俄國,也同樣值得爭取。但他知道,俄國與滿清接壤,在滿清的利益大於在越國的利益。以普提雅廷之精明,決不會得罪滿清,交好越國。
此外,俄國不講信義,在歷史上是出了名的。李鴻章在晚清時費盡心機結盟俄國,對抗英日同盟。事到臨頭,俄國卻抵賴,毫無廉恥可言。
會談無疾而終,看似牢不可破的外交堅冰,很快也將被打破。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