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戛爾尼訪華時,清朝國力正處於巔峰狀態。但馬戛爾尼見多識廣,從驕奢淫逸的官僚階層、窮困不堪的農民階層、落後的科學、軍隊中看出了康乾盛世背後的隱憂。
他一針見血地指出:“這個古老的東方國家就像是一艘陳舊而又古怪的戰艦,即使不會立即沉沒,最終也會在海岸上粉身碎骨。”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840年,英國人果真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打得清軍毫無招架之力。從此之後,滿清皇帝天朝上國之夢開始破碎。
乾隆、嘉慶還有些許自信,敢於接見洋人。道光、咸豐皇帝都很懼怕洋人,從來不敢接見洋人。
道光帝不願接見外國公使,反而讓地方督撫處理外交事務,導致清朝在對外事務上非常被動。地方督撫也有樣學樣,譬如兩江總督便把外交事務推給上海道臺。一國外交大權,竟交給一個地方官員辦理,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
咸豐從道光帝手中接過帝位時,只有二十出頭。年輕人本該思想開明,咸豐帝卻異常頑固,拒絕接見洋人,對外國大使當面呈遞國書一事非常抗拒。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英法聯軍已經攻佔大沽口,逼近京師。咸豐最關心的不是割地賠款,卻是要想方設法阻止外國人進京,從而避免接見洋人。
他剛愎自用,寧肯與英法聯軍決裂,也不願讓洋人當面向他呈遞國書,使戰局逐漸惡化。
英法聯軍攻入京師,火燒圓明園。咸豐逃往熱河,留下弟弟奕?與洋人議和。
咸豐對割地賠款等條款都沒有異議,卻還是糾結於洋人要當面呈遞國書這個問題。他表示如果洋人執意當面呈遞國書,他將堅決不回京師。
日後,咸豐果真在熱河行宮去世,至死沒有接見洋人。《天津條約》賦予歐美各國在京城建立外交機構的權力,清廷以同治帝年幼為理由,竭力阻止洋人晉見同治帝。
歷史上,直至1873年,同治帝年滿十八歲,才在紫禁城紫光閣內接見了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以及俄國、美國、英國、法國、荷蘭等國的駐華公使。
這樣一個頑固、落後的封建專制政府,是不可能主動與列強展開緊密合作的。這一點,早已在各國外交官中取得了共識。
那麼,越國是否值得各國與之合作呢?毫無疑問,與滿清政府相比,越國有著太多的優點。她鼓勵工商業,對洋人抱以友好的態度,主張以開放的姿態融入世界。
楊烜提議與各國建立外交,更令各國公使心嚮往之。各國公使做夢都想與滿清建立外交關係,卻被滿清拒之門外,連坐下來談判的機會都沒有。
但越國畢竟還弱小,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中國某個地方政權。一旦與越國建交,是否會激怒滿清,影響各國在滿清的利益呢?
兩國建交是件大事,各國外交官並不能做主。所以,他們只是口頭稱讚楊烜的開明,並未有實際表示。
英國公使文翰的發言很有代表性,他說:“感謝越王的好意,但兩國建交是件大事,我們需要得到本國政府指示,方能有所行動。”
建交乃國之大事,不可操之過急,免得讓渡太多的利益。楊烜回應道:“那麼,我們敬候佳音。”
四國公使裡面,俄國公使普提雅廷最為低調,在會場上發言很少。偶有發言,他也是和顏悅色,一副人畜無害的樣子,此時便說道:
“諸位,中國有個成語叫做‘求同存異’。我們此番會談是為了取得共識,各國在發展商品貿易、促進技術革新上,與越國具有共同的利益,具備廣泛的合作基礎。
“越王提議建交,這有利於擴大各國與越國的友誼,俄羅斯帝國對此深感興趣。我將向沙皇寫信,探討與越國建交的可能性。”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