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貿易有一項重要原則,叫做最惠國待遇,其基本涵義是:“締約一方現在和將來給予任何第三方的一切特權、優惠和豁免,也同樣給予締約對方。”
在晚清,由於滿清政府無能,最惠國待遇實則乃“片面最惠國待遇”,即外國在中國享有最惠國待遇,中國在外國不享有最惠國待遇。
這種片面最惠國待遇,使列強在中國“利益均沾”,後期則演化成門戶開放政策,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危機。
現在,楊烜對四國外交官允諾,未來各國可到越南做生意,便有了“利益均沾”的意思。
各國公使頗為心動,喜形於色。各國不費一兵一卒,得以在越南通商,不是大功一件嗎?
想當年,英國為了開啟滿清的國門,發動了鴉片戰爭,花了數百萬英磅,出動上百艘軍艦,方迫使滿清開放五口通商。
美國為了開啟日本國門,亦令佩裡將軍率領美國海軍東印度艦隊,兵臨江戶灣。佩裡威脅日本“不開國即開火”,但日本武士階層反應激烈。德川幕府採取“拖”字訣,聲稱開國需要天皇批准。
佩裡將軍亦不敢過分緊逼,雙方約定明年再議開放通商之事。美國逼迫日本開國,尚且一波三折。
越國辛辛苦苦打下越南,卻無償讓各國參與通商,各國豈不欣喜若狂?
只是這樣一來,越國的地位將顯而易見地提升,隱然取得了與列強同等的地位。楊烜甘心讓渡這樣大的權益,還有一個深層次的目的: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
英國領事阿禮國眼光毒辣,隱約看出了楊烜的意圖,說道:
“越王殿下,恕我直言,就當前而言,燕京政府仍然佔據著華夏最為廣袤的領土,也是公認的華夏正統政府,得到了各國的承認。各國與燕京政府簽訂有條約,我們在華夏的利益也有條約上的保證。
“如果越國想與各國保持友誼,就得尊重各國在遠東的利益,就得遵守現有的條約體系。越王擅自入侵越南,將深刻影響中南半島局勢。
“我們期待越王採取務實、開放、審慎的態度,維持越南地區的和平,促進越南地區的繁榮。同時,我們也提醒越王,越南與緬甸、印度離得很近。
“徵越軍在越南的行動,影響大英帝國的核心利益。徵越軍的行動應該有所限制,不得影響緬甸、印度的穩定。若徵越軍有越軌、出格的舉動,大英帝國決不會坐視不管。”
英國是世界第一強國,也是世界秩序的制定者。阿禮國雖是個領事,卻代表著大英帝國,引得眾人的重視。大家把目光都投向楊烜,卻見他不為所動,冷冷說道:
“我也想提醒一下大家。我們已與大南國已經議和,大南國願意把奪自中國的三十省份歸還中國,稱之為交趾省。出於人道主義考慮,我們將順天府留給大南國,使大南國繼續傳承下去。
“對於交趾的地位,我們早已做過闡述。我們認為,交趾省行中國文化,用中國漢字,百姓皆為漢族後裔,自古就是中國故土。
“徵越軍收復交趾,與英國征服印度、緬甸絕不相同。打個譬方,就好像是以前家裡丟了東西,滿清沒能力把它討回,徵越軍把它討回來了。這其中,不存在侵略之說。
“徵越軍不會也不試圖改變中南半島局勢。我們尊重英國在印度、緬甸的利益,也尊重各國在東亞的利益。所以,本王特意允諾,待交趾局勢穩定後,我們就開放交趾,各國商人均可在交趾做生意,如同在廣東一樣。
“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我們不久之後就要擺脫太平天國,日後必將取代滿清。我們期待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諸位何不早日棄暗投明,與越國建立友好關係,與那頑固、愚昧、不可理喻的滿清斷絕關係呢?”
楊烜直言不諱,邀請各國建交,令在場的各國外交官心生憧憬。
滿清咸豐皇帝是一個思想異常頑固的人,列強無法與之展開平等對話。在封建專制政體下,咸豐說一不二,滿清與列強也毫無互利合作的可能。
傳統華夏以天朝上國自居,實施朝貢外交體系,毫無近代外交概念。在清朝皇帝眼裡,外國要麼屬於藩屬,要麼屬於蠻夷,怎麼可能與之平等對話呢?
乾隆、嘉慶年間,英國兩次遣使來華請求通商。滿清政府誤認為英國是來進貢的,又因為對方不肯下跪,兩次都不歡而散。
乾隆、嘉慶兩帝雖然不懂近代外交,畢竟還親自接見了英國使臣,即1792年的馬戛爾尼、1816年的阿美士德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