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看起來很笨重,其實跑起來相當快,每小時可跑五十公里。除此之外,大象還會游泳,每小時可遊兩到三公里,可以連續遊五六個小時。
越軍的戰象經過專門的訓練,追擊步兵更不在話下。
好在步兵六連多土司兵,連長王玉寶又嚴格施訓,官兵擅長跋山涉水。王玉寶便帶著六連,向兩旁的山嶺攀爬。
就在尖刀連與象兵纏鬥時,後面的步兵三團主力,已經做好了戰鬥準備。
古時,北方中原王朝對付象兵,多用戰車阻擋戰象,再用勁駑射擊戰象。同時,再輔之以火把、獅皮,庶幾有擊敗象兵的希望。
鎮南關以南都是崇山峻嶺,不便攜帶戰車。而勁駑體積龐大,攜帶不便,自清初起便逐漸被火器淘汰。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普通火槍對戰象殺傷力有限,要對付戰象,唯有火炮。<,定名為“1852式40迫擊炮”。迫擊炮淵源於臼炮,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火炮,以身管短粗、可曲射炮彈著稱。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滿清早期亦曾大量裝備臼炮,名為“威遠將軍炮”。清初時,威遠將軍炮可發射開花彈,在對噶爾丹的滅國之戰中發揮過突出作用。
但後來,滿清把開花彈、威遠將軍炮視為不傳之秘,規定只有八旗兵可以使用開花彈、威遠將軍炮。八旗兵墮落後,這種開花彈技術、臼炮技術也相繼失傳。
相比於榴彈炮,迫擊炮的結構就簡單多了,很容易製造出來。革命軍的40迫擊炮極為輕便,總重量不到一百公斤,可以拆分成炮筒、底座和支架三個部分,三個步兵就能揹負前進。
<迫擊炮,便於攜帶,是步兵山地戰的不二之選。其有效射程可達500米,雖然比不上榴彈炮,對山地戰來說也夠用了。
革命軍陸軍崇尚兩樣東西:勇敢、火力。對於越軍的象兵來說,革命軍的勇敢精神或許微不足道,但40的迫擊炮炮彈再配上開花彈,夠他們喝一壺了。
眼見越軍的戰象呼嘯而至,馮子材穩住陣腳,待戰象進入迫擊炮的射程,當即大喝一聲:“開炮!”
全團十八門迫擊炮,一齊開火,把炮彈向戰象傾瀉而去。開花彈著彈瞬間,引信引爆彈體內的無煙火藥。彈體炸裂成數十個彈片,四散迸射,宛如死亡的雨點,佛擋殺佛、神擋殺神。
越軍的戰象可以抵擋火槍的子彈,卻根本抵擋不了迫擊炮的炮彈。
而迫擊炮與榴彈炮不同,迫擊炮射程雖短,射速極快。炮手只需從炮口裝入炮彈,炮彈靠重力落於炮膛尾部,擊發底火,引爆炮彈底部的裝藥,即可將炮彈驅動出膛。
一旦炮彈出膛,炮手無需停留,可以繼續裝彈,發射。因此,迫擊炮的射速極快。十八門迫擊炮同時發炮,比一百門土炮火力還要密集。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在迫擊炮的打擊下,越軍戰象紛紛倒斃。最後,還剩三頭倖存的戰象。象兵不屈不撓,繼續向東路軍陣地衝擊,試圖以最後的餘力,沖垮敵軍。
馮子材不慌不忙,集中了一個火槍連的火力,集火射擊敵軍三頭殘餘的戰象。火槍子彈雖然傷不著戰象,卻能打疼戰象,讓他們飽受皮肉之苦。
越軍象兵也真是勇敢,只剩三頭大象,又經過火槍子彈的“洗禮”,仍然不肯撤退,搖搖晃晃地向陣地衝來。
早有一連官兵磨刀霍霍,不等戰象靠近,就衝向前去,使用大刀猛砍大象的鼻子。這三頭大象已是強弩之末,也最終倒斃在東路軍陣前。
越軍火器不多,裝備較為落後。二十頭戰象全軍覆沒,剩下的步兵也沒了鬥志。馮子材揮旗下令,全團出擊,迎戰越軍步兵。
沒有了戰象的越軍,就像沒有了武器計程車兵,只有被動挨打的份。
王玉寶也乘機從背後發起反攻,與主力前後夾擊,殺得越軍屍橫遍野,狼狽逃回同登鎮。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