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軍主張北進,尤以進軍雲貴川最為熱心。
廣西與雲南、貴州可接,有水路可直通兩省。而此時,雲南回民起義,貴州苗人、瑤人起義不斷,黑旗軍正可乘亂攻佔雲南、貴州。
至於四川,既是楊烜的老家,也是西南重地。一旦黑旗軍奪下四川,也就佔據了長江上游,取高屋建瓴之勢,隨時可以順江東下,威脅湖南、湖北、安徽、江蘇等長江中下游省份。
步兵一師師長楊田、四師師長石達開對此最為熱衷,陸軍中下層官兵也大多主張經略大西南。譬如,在東征中表現突出的廣西土司兵,就極力主張進軍雲南、貴州。
但對楊烜來說,進軍大西南效益並不大。戰爭效益,是楊烜新近提出來的概念。簡單來說,可以把戰爭比喻成做生意,戰爭效益就是做生意的收益。
發動一場戰爭,必須先計算戰爭可能帶來的效益。在這方面,英國人做得很好。英國是個重商主義國家,在戰爭問題上同樣非常慎重,講究投入產出比。
如果發動一場戰爭成本很高,收益卻不大,對英國來說,那就是不划算的,也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英國人打贏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堅持要滿清賠款,還要簽訂正式的條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戰爭收益,才能確保戰爭收益。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對於黑旗軍來說,決定戰爭效益最重要的指標,在於戰爭結果對全域性的影響程度。如果發動一場戰爭,即便能夠打贏,卻對全域性影響不大,那麼,戰爭效益就談不上好,就是沒有必要的。
進軍雲貴川,固然存在戰爭效益。但戰爭效益不夠大,也就不受楊烜青睞。他詢問北進湖南的可行性,顯然對此更感興趣。
在場並無陸軍大佬。陸軍司令馮可欽、陸軍參謀長陳虹,是黑旗軍中第一流的人才。馮可欽睿智多才、舉重若輕,正在梧州府督戰。陳虹多謀善斷、公忠體國,最受楊烜倚重,正在出使太平天國。
特別是陳虹,與楊烜結識最早,私交最篤。楊烜遇事不決,往往徵詢陳虹的意見。
現在,他們兩個人都不在場。陸軍系統的,只有近衛團長李秀成。但他資歷太淺,職級太低,還輪不到他接楊烜的話。
副總司令薛昊,名義上是黑旗軍中第二號人物,卻從不爭權,專心負責後勤事務。此刻,他便說道:
“湖南地處長江中游,扼守南北要衝,境內湘江貫穿南北,洞庭湖溝通長江。歷來中國南北交戰,不管是南方進攻北方,還是北方進攻南方,往往在湖南大動干戈。
“湖南境內的嶽州、長沙、常德、衡陽,皆為軍事重鎮。尤其是衡陽,扼守湘桂走廊。歷來守兩廣,必先守五嶺,守五嶺,必先守衡陽。
“至於北進湖南,不外乎水陸並行。靈渠年久失修,只能通行十幾二十噸的小船。若要走陸路,就得翻越越城嶺,難度著實不小。
“咱們黑旗軍火器較為精良,但後勤壓力也極大。如果走陸路翻越越城嶺,糧草、彈藥供給極難。所以,應當先修好靈渠,使之可以通行大噸位的貨船,方好北進湖南。”
此言一出,舉座皆驚。
在大家的印象裡,薛昊一直都是個好好先生。他雖是副總司令,名位僅在楊烜之下,卻從不爭權奪利,只安心做好後勤工作,保障前線打仗。
因為存在感不強,大家都誤以為他沒有什麼智慧,只是靠資歷當上了副總司令。
然而,薛昊加入黑旗軍之前,便是天地會至臻堂的香主,地位僅在堂主之下。能做到香主,薛昊必有過人之處。
當初楊烜起兵造反時,薛昊慧眼識珠,帶頭擁護楊烜,又把至臻堂的鉅額財產交給楊烜,幫助楊烜度過了最開始的難關。可以說,沒有薛昊,楊烜起兵就不可能那麼順利。
事後,楊烜投桃報李,讓薛昊做了名義上的二把手,實際上負責全軍後勤事務。
如今,黑旗軍撒遍兩廣,戰線拉得極長,後勤保障工作極為繁瑣複雜。這項工作處於幕後,不像前線打仗那樣備受關注,但對戰爭勝利至關重要。
後勤工作,歷來為後人所輕視,其實對戰爭的輸贏至關重要。在很多情況下,後勤工作能否做好,直接決定了戰爭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