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秘書處的司員拿來一個精緻的紫檀木盒,遞給英國領事阿禮國。
外國人習慣當面拆開禮物,阿禮國也不例外。他開啟禮盒,發現裡面裝著一套花花綠綠的紙幣、硬幣。這就是楊烜所說的法幣了。
每個面值的紙幣上都畫有楊烜的頭像,並註明“憑此幣可兌換等值白銀”字樣。
楊烜笑道:“阿禮國先生,我們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您贈送給我了一套戰艦模型,我也回贈您一套法幣。”
法幣基本單位為元,幣種分為紙幣、硬幣。
紙幣有20元、10元、5元、2元、1元五個面值,硬幣有1元、5角、2角、1角、5分、2分、1分七個面值。其中,1元、5角、2角三種硬幣為銀製,其他為銅製。
禮盒雖輕,阿禮國拿在手裡,卻有種沉甸甸的的感覺。他大學學的是法律,拿到了民法博士學位。作為受過高等教育的英國外交官,阿禮國深知信用貨幣對現代國家的重要意義。
1694年,英鎊成為英國本位貨幣單位。隨著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英鎊作為紙幣便於攜帶,有利於資本流通,對英國對外貿易助力甚大。
1815年,英國人在滑鐵盧戰役中徹底擊敗法國拿破崙一世,再次確立了歐洲霸主地位。
次年,英國宣佈實行金本位制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以黃金掛鉤貨幣的國家。英鎊一經採用金本位制,立即受到世界各國的熱情追捧,逐漸成為全球通用性貨幣。
到了十九世紀中後期,英國國力達到巔峰,英鎊也在國際金融領域確立霸主地位,走向極盛。
一個小小的暨南軍政府,還沒坐穩兩廣,竟然迫不及待地發行起了信用貨幣。這令阿禮國深感敬畏。
可是,法幣尚未得到推廣,還未建起有效的信用。楊烜亟亟於使用法幣結算商品貿易,未免有些異想天開。就算阿禮國同意,精明的英國商人會同意嗎?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阿禮國並不急著表態,而是問了一個相當專業的問題:“殿下,振興銀行發行法幣,準備金率定為多少?”
所謂準備金率,是指中央銀行儲備的金銀貴金屬,與實行發行的貨幣總量的比值。通常情況下,貨幣發行量都會高中央銀行儲備的金銀貴金屬。
因此,準備金率一定小於1。其數值越小,在外流通的貨幣總量越大,越容易造成通貨膨脹、特價飛漲。其數值越大,在外流通的貨幣總量太小,容易造成通貨緊縮,抑制民間經濟活力。
準備金率不大不小,方能發揮出刺激經濟的作用,又不會造成貨幣風險。
楊烜胸有成竹地說道:“法幣剛剛發行,以穩健為主,準備金率定為30。”
準備金率定為30,按照後世的標準,已經是相當高的了。但30反過來就是3.3倍,從理論上講,這就意味著黑旗軍能夠透過印刷紙幣,掌握到3.3倍的財力。這就是現代信用貨幣的威力。
阿禮國對這個數字表示認可,既而問道:“殿下,貴國官府、商人習慣使用白銀交易。白銀實質上屬於貴金屬,並非貨幣,卻充當了貨幣。
“時至當下,貴國民間仍持有大量的白銀。我想問一下,殿下如何處置這些民間貨幣?”
這還用問嗎?當然要收繳上來了。
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但華夏受儒家文化侵染,集體觀念、等級觀念很重。政府強力收繳民間的貴金屬,不會遭受太大的阻力。
楊烜並不願意回答阿禮國這個問題。可為了取得英國人的信任,他只好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