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蘊章建議在名與錢上做文章,既能捆住團練大臣的手腳,又能驅使他們為朝廷賣命,可謂一箭雙鵰,深得咸豐嘉許。
然而,擴大團練是件大事,咸豐不願倉促做出決斷。他還得再考慮考慮,徵求更多的意見。
這次御前會議,幾乎成為彭蘊章的獨對,也讓彭蘊章在咸豐面前大出風頭。其他四個軍機大臣,包括領班祁寯藻,無不感到沮喪。
咸豐看著這四個軍機大臣,亦覺得他們才疏學淺,難堪大任。局勢日益惡化,朝廷要面臨許多棘手的難題。這些人身居高位,卻拿不出切實可行的舉措,令咸豐深感失望。
可他們又沒有大的過錯,咸豐也不便把他們開缺。想起帝師杜受田,咸豐又感到哀傷不已。若是杜師傅還活著,必能拿出更好的主意。
杜受田是山東濱州人,家世顯赫,有“一門七進士”、“父子五翰林”之稱。咸豐年幼時,杜受田被選作咸豐的老師,教書極為勤勉,很得咸豐的尊敬。
長大後,咸豐與六弟奕?爭奪皇位。咸豐年長,是嫡子。奕?年幼,是庶出,但聰明絕頂,有賢主之象。
杜受田深受儒家薰陶,擔心道光帝廢長立幼引發國家內亂,決心幫助咸豐爭奪皇位。他揣摩道光帝心思,讓咸豐藏拙示孝。道光帝是個庸主,果真被咸豐的表演打動,把皇位傳給了咸豐。
首發&:塔>讀小說
咸豐即位後,重用杜受田,提拔他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太傅、協辦大學士,遇有國家大事都徵詢杜受田的意見。
杜受田亦公忠愛國,保薦了一批老成幹練之臣。林則徐、周天爵等老臣原本已經失勢,又在杜受田的保薦下東山再起。
可以說,咸豐與杜受田亦君亦臣,亦師亦友,頗有一番真摯的情誼。
然而,半年前,山東出現洪澇,杜受田的老家亦受災嚴重。杜受田當仁不讓,自告奮勇前去山東賑災。因他勞累過度,卒於驛站。
咸豐悲痛萬分,親往杜宅祭奠,撫棺痛哭。又追贈杜受田為“太師大學士”,諡號“文正”。
文正是封建時代文臣的最高諡號,有清兩百多年,僅有八個文臣被諡為“文正”。按清朝定例,大臣死後應否予諡,應由禮部先行奏請,唯杜受田不同,由咸豐直接欽定諡號“文正”。
“太師大學士”更不得了,自嘉慶以來,只有杜受田一名漢臣被追贈為“太師大學士”。有清一代,兼有“太師大學士”與“文正”稱號的,僅杜受田一人。
杜受田死後哀榮備至,咸豐尤不解意,決心再提拔一下杜受田的兒子杜翰。杜受田去世時,杜翰擔任湖北學政,奉命由湖北護送杜受田靈柩回京。
咸豐愛屋及烏,對杜翰很是照顧,先是特旨“奪情”,讓他不必守制三年,之後便安排他出任工部侍郎。
現在,眼見軍機大臣們不給力,咸豐決定再次提拔杜翰,讓他到軍機處“學習行走”相當於實習)。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這固然是破格提拔,但杜翰確實才幹優長,又勇於任事,官場名聲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