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廣州城共有十八個城門,大北門位於城北方向,大致位置在現解放北路、盤福路、鎮海路交界處,位於越秀山的西面。
越秀山是廣州城制高點,清軍在越秀山上築有四方炮臺。北城牆沿越秀山修建,城牆走勢十分險峻。
大北門是廣州城防重點,也是兵家必爭之地。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派陸軍繞至城北,奪下越秀山,在山上架炮轟擊城內,清軍被迫求和。
這一次,黑旗軍同樣選擇大北門為突破口。相對於正南門、正西門等其他城門,大北門顯得頗為荒涼,門外民居、商鋪本就不多。因為全城戒嚴,大北門外家家閉門闔戶。
到了廣州城大北門,守軍戒備森嚴,槍炮弓箭各種武器紛紛指向陶煜的騎兵。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一名提標營的心腹走到城下,說道:“兄弟,我是提標營裡的都司,因前線戰敗,特隨軍臺回城,你們快開城門,我這還有軍臺的手令。”
樓上將信將疑,放下一個竹籃,收取陶煜的守令。
陶煜是廣東陸路提督,提督衙門在惠州。提標營是提督的親兵營,駐地亦在惠州,與城頭守軍不熟。
陶煜也來到了城下,說道:“大北門的守將是誰?讓他到城頭說話!”
他曾是廣東綠營的最高領導,門官自然認識他,連忙說道:“軍臺,果然是您!有您主持廣州城防,咱們廣東綠營就有救了!”
黑旗軍攻城,往往以水師為先鋒,先用戰船掃清水面障礙,再用艦炮炮擊城牆,為陸師攻城作準備。
現在黑旗軍水師戰船尚未露面,可見他們一時半會兒還到不了廣州。
這當然是黑旗軍故意為之,為了麻痺清軍。
驗過文書,又看到陶煜本人,門官毫無懷疑,下令開啟城門,自己也跑到樓下迎接。
陶煜的騎兵都身披棉甲。明清時期,華夏棉花種植量大增,軍隊流行使用棉甲代替傳統的盔甲。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這種棉甲將棉花打溼後反覆錘打、曬乾,形成緊密的纖維結構,可以有效地防禦火器、箭矢,自身又很輕便,深受軍隊歡迎。
陶煜的騎兵穿著棉甲,頭戴棉盔,可以遮擋住頭部,進而遮擋住短髮。但通常情況下,清軍的辮子還是留在棉甲外面的。
在三元里時,黑旗軍騎兵走得匆忙,團練又都是些臨時招募的勇丁,並未看出端倪。
大北門守軍都是綠營正規軍,與陶煜在門樓處相遇時,便看出陶煜等人沒有辮子,不覺大為驚異。
陶煜久經戰陣,不起守軍反應過來,立即指揮部下發動突襲。他手下雖然只有一百多人,一半是他的心腹,一半是手持德萊賽步槍的黑旗軍精兵,個個以一當十。
危急之時,陶煜毫不相讓,對清軍大聲喝道:“黑旗軍已經大兵壓境,前線清軍都已倒戈,你們也不要螳臂當車了!”
清軍自恃人多勢眾,從各處湧過來反攻大北門。黑旗軍有德萊賽步槍、戰馬、棉甲,以一當十,拼死抵抗清軍。
正在雙方相持不下時,海軍二支隊長陸順德率領兩千名風塵僕僕的陸戰隊員,從西南涌一路小跑至大北門,幫陶煜穩住了陣腳,守住了大北門。
黑旗軍奪控大北門,也就在廣州城防撕開了一個口子。
陶煜在大北門處發出訊號,早已等候多時的黑旗軍海軍三支隊,開始沿珠江南下,準備在廣州以西的珠江上搭設浮橋,接應陸軍主力進攻廣州。
塔讀小說,無廣>告線上免。費閱&讀!
與此同時,海軍一支隊亦沿西江南下,沿東平水道進入順德。順德是廣東水師提督衙門駐地,清軍殘餘戰船大多集中於此。
一支隊將兵分兩路,一路在順德掃蕩清軍殘餘水師,另一路繞至珠江口,封鎖珠江口,防止海商外逃。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