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墟是一處不大的盆地,四周群山環抱,東西、南北方向各有一條官道。從寨墟出發,往西可達橫州,往北可達貴縣,往東北可達興業縣,往西南可達靈山縣。
因此,寨墟是一處不折不扣的交通要隘,關係清軍退路。
在黑旗軍總司令部兵棋推演中,清軍如果撤退,最有可能會經過寨墟後撤。
之前,橫州尚在黑旗軍手中,清軍以橫州為前線,主力離寨墟不遠,只有一天路程。
黑旗軍棄守橫州後,清軍進據橫州,以永淳為前線,主力離寨墟越來越遠,需要兩天才能退回寨墟。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節奏較慢,這種路途上的差別並未引起清軍的注意。正是這個細微的差距,卻被黑旗軍有效利用,成為黑旗軍堵住清軍的關鍵。
從大嶺至寨圩,陸路距離約為五十公里,且以山路居多。現代人營養良好,體格健壯,每小時平均可走五公里。若走山路,每小時走四公里總是可以的。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如果這樣算,五十公里山路,不到十三個小時就能走完。
但部隊行軍不是普通人散步,部隊行軍需要休息、調整隊形、吃飯、安營紮寨……
解放戰爭時,三野部隊曾創造過24小時強行軍125公里的壯舉。這125公里,以平原為主。
抗美援朝時,志願軍113師曾在14小時內完成奇襲72.5公里。這72.5公里,卻以山地為主。
晚清時,士兵營養不良,戰爭節奏也慢。正常情況下,步兵在平原一天可走二三十公里;若是急行軍,一天可走三四十公里。
清軍廣東陸路提督陶煜估計,黑旗軍訓練有素,廣西兵善於攀躍。若楊烜果真派兵爭奪寨墟,必以步兵為主,至少要24小時方能從大嶺抵達寨墟。
清軍主力距離寨墟有八十公里,正常行軍要兩天時間方能抵達。但陶煜自恃手下騎兵多,只需12個小時便可到達寨墟。他派騎兵先行搶佔寨墟,自認為得計,可立於不敗之地。
卻說步兵一師師長楊田,率領三千多名官兵,自大嶺登陸後,便一刻不停地奔向寨墟。為了加快行軍速度,每名官兵只帶兩天的口糧,火炮亦以四百斤以下的輕型火炮為主。
海軍三支隊運力有限,楊田只帶了一百多匹騾馬,勉強能夠運輸步兵一師的火炮、彈藥。
楊田亦不能騎馬,與官兵同甘共苦,一路小跑向前進發。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從大嶺出發時,步兵一師與海軍二支隊相距較近,彼此隔著一條武思江,一個朝寨墟進發,一個朝木梓墟進發。
一開始,兩軍體力充沛,彼此還有說有笑的,一邊調侃著對方,一邊競賽著看誰跑得快。
走了一個小時,剛開始的興奮勁兒沒了,兩軍官兵都沉默不語。這裡已是敵後,不時遇到三三兩兩的清軍,大多落荒而逃。
海軍二支隊長陸順德按捺不住,下令部隊加速行進,從小跑變為奔跑。
步兵一師這邊見狀,前鋒不想落後,也不自覺地加快了速度。
楊田本在悶頭走路,猛一抬頭,竟發現部隊隊伍鬆散,拉長了許多。拿出望遠鏡一看,他發現前鋒正在加速行軍,從小跑變成了奔跑。
楊田連忙傳令前鋒,放慢行軍速度,保持小跑,不必加速。
不一會兒,參謀長王徵跑了過來,罵道:“他孃的,海軍二支隊不講武德,嫌小跑太慢,直接換成衝刺了。”
王徵做過私塾先生,後混入天地會至臻堂擔任“白扇”。他也算是個讀書人,因為在黑旗軍中混得久了,說話也變得粗魯起來。
楊田說道:“木梓墟離大嶺只有十公里,陸支隊長就等不及了,擾得我們的前鋒也跟著浮躁起來。咱們可千萬要沉得住氣,寨墟離大嶺足有五十公里呢,還以山路居多。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像陸戰隊那種跑法,官兵跑不了一個小時就吃不消了。但兵貴神速,咱們原計劃用十個小時走完全程,只准提前,不準滯後。”
開戰之前,步兵一師搞過幾次強行軍訓練。最快的一次,部隊在十個小時內走了四十八公里。但部隊隊形拉得極散,實際只有不到四千人在十個小時內抵達終點。
這次長途奔襲寨墟,重要性不言而喻。步兵一師集合全師三千員精銳,試圖打破記錄,在十個小時內走完五十公里山路。
十個小時走完五十公里山路,平均每小時也就是五公里。普通人只要經過簡單的運動訓練,都可以在一個小時內走完五公里山路。
關鍵是,要連續行進十個小時。中間必須停下來休息、吃乾糧,中途還可能遭遇敵人。
清軍一向散漫無紀律。這種高強度的長途奇襲,對他們來說無疑是天方夜譚。
楊田知道,即便自己這三千手下都是精銳,也不能像海軍二支隊那樣突然加快速度。這種長距離強行軍,最好的方式便是勻速前進,不快不慢,方有堅持下來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