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這種三三制,主要就是為了方便大家統籌使用手下部隊,亦有助於同級之間的彼此協調。進攻時,三三制可成品字隊形;退卻時,三三制又能變成倒品字形,方便互相掩護,減少傷亡。”
黑旗軍初建不久,運用三三制規範隊形,直切中軍中時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三,不能磨蹭拖延,不能怯敵怕敵。要善於轉換快慢節奏。一旦準備好了,就應改變謹慎小心的態度,迅猛無畏地投入戰鬥,以高強度、高密度、快節奏的連續進攻,打垮敵人。”
眾將總算明白過來。楊烜開始講第三個問題:
“下面講第三個戰術問題,要靈活、熟練地掌握基本戰法。尤其要重點學會打攻城戰、陣地戰、運動仗、伏擊戰,要學會圍點打援、重兵合圍、穿插迂迴等基本戰法。”
楊烜講授的戰略戰術太過超前,超出了一般人的認知能力,有些人領悟能力不夠,聽得雲裡霧裡。只有馮可欽、陸雨晨、石達開、羅大綱、楊國琛、楊國瑞等個別人體會到了其中的精髓。
實踐出真知,要想真正領悟這其中的奧秘,還得經過戰爭的洗禮。
不過,眾將對於攻城戰、陣地戰還是熟悉的。他們伸長了脖子聚精會神地聽楊烜講課。他說:
“攻城戰是當前我們進攻的主要形式。在沒有引進洋人重型火炮之前,穴地攻城、雲梯攻城仍是重要的攻城方法。特別是穴地攻城,需要我們熟悉掌握。
“之前我們講過,攻城要集中優勢兵力於突破口,同時也要與重兵合圍、圍點打援等戰法結合。這裡所講的攻城,主要指地位非常重要的城市,敵我所必爭。比如說桂林、肇慶、廣州、梧州這樣的大城市。
“攻擊這樣的城市,必須做萬全的準備,必須集中優勢兵力合圍。這樣的城市,敵所必救。在我們攻城時,援軍必會從四面八方湧來。因此,我們要分出兵力,在援軍必經之路上設定阻擊陣地、伏擊陣地,以阻擊戰、伏擊戰殲滅援軍。
“戰場瞬息萬變,總以靈活應對為妙。圍點與打援,亦可以靈活處置,總以殲滅敵有生力量為最高目標,不為攻城為目標。譬如援軍來勢洶洶,兵力雄厚,負責阻擊的部隊抵擋不住,就應該從圍城的部隊中抽取兵力,加強阻擊力量。”
“陣地戰乃是我們守城的主要形式。清軍守城,往往只憑借城牆,盡棄城外險要,將兵力全部縮入城內,分散在各處城門、城牆垛口處。這等於將戰場主動權拱手讓人,一旦敵軍攻克城牆,城內守軍再無憑恃,便會土崩瓦解。
“我們守城經驗不多,但上次守肇慶,卻是卓有成效。當時,我們以重兵守衛城外險要,在城外險隘處設定防禦工事,部署重兵,內外聯動,內外並重。”
以華夏實際情況論,攻城戰與陣地戰仍是當前主要作戰樣式。敵我雙方往往圍繞攻守城池展開戰鬥。
楊烜覺得,有必要向眾將普及更多的戰術方法。他說:“攻城戰和陣地戰是我們作戰的基本樣式,是我們在城市的作戰。到了野外,運動戰和伏擊戰將唱主角了。何為運動戰,一言以蔽之,避敵主力,誘敵深入,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
“運動戰的作戰特點決定了我們要走很多路,要繞很多彎子,戰士們要吃很多苦。你們作為中高階軍官,可能也會覺得打運動戰有些窩囊,沒有攻城戰和陣地戰打得痛快。但是,敵強我弱,以弱小之敵對強大之敵,無異於以卵擊石。
“運動戰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的優點,放大敵人的弱點。我們熟悉地形,和百姓關係密切,便能利用地形優勢快速轉移,利用百姓獲取更多情報,從而在廣闊戰場上靈活自如,利用預設陣地伏擊突出之敵、落單之敵。
“這就引出了伏擊戰。伏擊戰要求我們熟悉地形,在伏擊地點上預設陣地,提前埋伏兵力。透過運動戰,透過佯敗,吸引敵人進入伏擊圈,然後快速、勇猛地攻擊,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本書首發:塔讀。。小說——免費無廣告&。無彈窗,還能跟書友們一&起互動。
“運動戰和伏擊戰密不可分,而要打好運動戰和伏擊戰,迅猛地穿插、迂迴是必不可少的。穿插、迂迴,本質上是深入敵後,迂迴、包抄、分割敵人,將貌似強大之敵,一口一口分開吃掉。
“一旦決定穿插、迂迴,就得果斷、勇猛、迅速。必要時,背水一仗,脫離大部隊,都是允許的。”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