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再次調兵遣將,從戰略上合圍三里墟、東鄉。太平軍物資緊缺,情況越來越糟。雪上加霜的是,楊烜串聯羅大綱、石達開,決意脫離太平軍。
馮雲山一直忙著建立、完善太平天國軍政制度,對此後知後覺。等他得空前去挽留石達開、羅大綱時,卻發現木已成舟,羅大綱甚至已經在準備黑旗軍旗號。
密碼
馮雲山知道,楊烜才是背後的始作俑者。只要留住了楊烜,就有可能留住石達開、羅大綱。
這天,楊烜正在與陸雨晨、陳虹商量改編黑旗軍的事。親兵來報,說馮雲山來訪。
陳虹警覺,詢問親兵馮雲山帶了幾個隨從。親兵說,馮雲山騎馬過來,只帶了兩個隨從。
太平軍中,只有一個人能讓楊烜肅然起敬,這個人就是馮雲山。
馮雲山是廣東花縣人,與洪秀全是同鄉、同學。他家庭殷實,自幼喜讀經史、天文、地理,卻不好科舉,以教書為業。
鴉片戰爭後,馮雲山見滿清腐朽無能,百姓窮困潦倒,便隱然升起謀反之心,從此絕意科舉,留心經世致用之學。
洪秀全創辦拜上帝會,試圖謀反,與馮雲山一拍即合。但洪秀全才能平庸,只能建立教義,缺少組織才能和吃苦精神。他和馮雲山外出傳教,成果寥寥,氣餒回鄉。
馮雲山則毫不氣餒,認為廣東人富,廣西人窮,去廣西傳教更有勝算。
他辭別洪秀全,來到廣西潯州府桂平縣紫荊山區,“歷山河之險阻,嘗風雨之艱難”。最終,馮雲山來到平在山燒炭工人中傳教,短短兩年便發展出兩三千信徒。
這群平在山煤炭工人,成為太平天國革命骨幹,被稱為“平在山勳舊”,對馮雲山極為擁護。
首發:塔.讀~小<說
可以說,拜上帝會的發展壯大,馮雲山居功至偉。
太平天國高層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胡以晄、陳承瑢等人,大多由馮雲山發展而來。太平天國政制、太平軍軍制,也都由馮雲山創制。
因此,馮雲山在早期太平天國具有極為崇高的威望,即便是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也得讓他三分。
洪秀全有精神疾病,有些走火入魔,迷失在自己創辦的拜上帝會中,對拜上帝會教義深信不疑。
其他太平天國高層,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人,大多隻是投機革命,想借此飛黃騰達,並不相信拜上帝會教義。
但馮雲山卻對拜上帝會深信不疑,並衷心擁護洪秀全。楊秀清智勇雙全,熱衷爭權奪利,馮雲山顧全大局,甘願讓出第二把交椅。
楊烜敬重馮雲山,明知馮雲山的來意,依然出門迎接,把他讓進中軍賬內。
寒暄過後,馮雲山開門見山,說道:
“老弟,天軍志在掃蕩清妖,急需老弟這樣的忠勇之士。聽說你和達開、大綱都要率軍脫離天軍,這樣一來,我們力量分散,容易被清妖各個擊破呀!”
楊烜來到金田後,與馮雲山接觸不多。這並不影響他對馮雲山的崇敬之情。
他先把馮雲山恭維一遍,說道:“馮先生,去年我在廣東三水,偶遇黃盛均、侯昌伯。天王派他們回花縣老家迎接家眷。
“您與天王同鄉,卻並未派人接家眷,為了天國拋妻棄子,公而忘私。馮先生是拜上帝會的實際締造者,為了顧全大局,您卻請天王做第一把交椅,又把第二把交椅讓給楊秀清。
“可以說,馮先生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我對您個人充滿崇敬。然而,黑旗軍與太平軍政見不合,若讓我們強行加入黑旗軍,官兵不服,日後恐會生變。”
馮雲山深知黑旗軍水營的重要性,說道:“楊老弟過譽了,馮某不過一心為了拜上帝會,只想讓天下兄弟姊妹都能過上好日子。
“不過,我與天王、秀清商量過了。如果老弟願意留在天軍,除了可以繼續統帶黑旗軍,黑旗軍也能保留自己的旗號,不必改編為天軍。
“急時,黑旗軍當與太平軍並肩作戰。平時,黑旗軍可以自行其事,天軍概不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