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兄弟,本帥路過寶地,無意間與張國樑起了摩擦。只是,張國樑是天地會的叛徒,我軍中的兄弟頗有些仇視他。俗話說得好,不看僧面看佛面。既然韋三爺出面調停,我自然要給韋三爺面子。”
那使者聞言大喜,說道:“楊大帥英明,既能放過張國樑,我回去也能向韋三爺交待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談妥了這件事,那使者如沐春風,忍不住多嘴說了幾句:“大帥,這張國樑投降官府,實有難言之隱,還望大帥明鑑。”
楊烜假裝好奇,追問何故。
使者說:“張國樑很早就闖蕩江湖,與艇軍羅大綱相善。去年,張國樑復起,打出‘殺官留民、劫富濟貧’的旗號,聲勢浩大。然而,艇軍張釗、單芳已經投降官府,受命阻擊張國樑。
“張國樑不是張釗、單芳的對手,只得投降官府。結果,官府賞識張國樑,提拔張國樑做了綠營千總。張釗、單芳反覆無常,不受官府待見,只做了個縣衙裡的捕快。
“張釗、單芳不服,再次反叛。張國樑知道天地會難成大器,一門心思效忠官府。此人輕財好義,早年曆盡艱難,頗受部下擁戴。
“張國樑做了綠營千總,部下便成了綠營兵,從此端上公家飯碗,何樂而不為呢?我家老爺見他志向遠大,驍勇善戰,對他另眼相待。
“如今兵荒馬亂,能多一個朋友,就不要多一個敵人。楊大帥與張國樑不打不相識,何不與張國樑握手言和呢?若大帥有此意,敝人甘願效勞,從中撮合。”
楊烜內心對這個提議嗤之以鼻,但為了從使者嘴裡套話,便假裝感興趣,問道:
“兄臺,實不相瞞,張國樑是我們天地會叛將,我多少有些瞧不起他。倒是韋四爺據守大烏墟水寨,隱然為一方諸侯,官府莫能征剿,天地會亦多附之。我不願結交張國樑,卻十分想與韋四爺結交。”
使者見楊烜吹捧韋四,頓時滿臉堆笑,說道:
“大帥好眼力。韋家乃廣西第一大姓,既有客家人,亦有土家人,彼此同氣連枝,互相支援。大烏墟韋家世代經營,在整個廣西韋氏中也排得上號。
“我們韋四爺平日愛好交遊,朋友極廣。貴縣韋三相也是米飯主,各路艇軍都奉他命令,與我家老爺關係最睦。即便是拜上帝會,也要賣我家老爺面子。
“因為拜上帝會里有個大人物名叫韋正,韋正父親亦與我家老爺頗有來往。”
這個韋正,不正是太平天國北王韋昌輝嗎?韋昌輝是天京事變的罪魁禍首,也是太平天國走向衰落的罪魁禍首。
楊烜心生厭惡。這個韋四與古代豪強頗為相似,交遊廣泛,勢力盤根錯節。這樣的土皇帝,在廣西還有很多。
黑旗軍要在廣西建立根據地,必須摧毀這樣的地方豪強,方能建強基層政權。楊烜並不怕韋三相、韋四這樣的土皇帝,就怕他們勾連起來,集體對抗黑旗軍。
讀者身份證
那使者說得洋洋得意,繼續誇耀道:“大帥可能不知道,我們大烏墟韋氏乃是西漢淮陰侯韓信的後人。韓信為呂后所殺,兒子韓瀠改名韋雲際,流落在廣西,成為廣西大族。
“大烏墟韋氏自元朝起,便是本地有名的豪強。明代元,清代明,不管外面怎麼改朝換代,大烏墟都是咱韋家說了算。甭管是官府還是綠營,都得對咱韋家客客氣氣的。”
這更堅定了楊烜的想法,自古皇權不下鄉,就是因為這些地方豪強把持地方政權。若不掃平這些地方豪強,即便黑旗軍佔了城池,也將和滿清官府一樣政令不通。廣大鄉村仍將由地方豪強說了算,換湯不換藥。
此事需要從長計議,不能操之過急。楊烜笑了笑,說道:
“真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本帥有眼不識泰山,差點衝撞了韋四爺。本帥還有要事在身,不便叨擾四爺。改日等我得了空,再備上一份厚禮,親自登門拜訪。”
使者不明就裡,略感惋惜,說道:
“既然大帥有事,我們也不便挽留。今日大帥放過張國樑,便是給四爺面子。日後大帥有事,四爺必會投桃報李。請大帥收下禮物,咱們改日再會。”
楊烜收下禮物,撤出白沙河,不必細表。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