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層深意,卻是馮可欽未曾想過的。這不能怪他智商不夠、考慮問題不周全,實因拜上帝會蟄伏已久,尚未暴露實力。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金田起義前,拜上帝會與地主團練屢屢發生衝突。但楊秀清深謀遠慮,並不急著發動起義,只允許會眾自衛,不允許他們還擊,藉此麻痺官府。
在相當一段長時間內,滿清官府並未重視拜上帝會,反而集中兵力鎮壓湘南、桂北一帶的天地會起義。
直到金田起義後,拜上帝會會眾團營,成為太平軍,如同山洪崩瀉,展現出強大的破壞力,橫掃一切清軍,把華夏攪得天翻地覆。
馮可欽又不是現代人,哪能預料到拜上帝會能夠席捲南方,差點推翻清朝?
他是一個傳統讀書人,心思縝密、精力充沛、工作嚴密。楊烜來自現代,具有新思維,對於軍隊組織、行軍打仗,有著超越時代的認知。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儘管這樣,馮可欽仍能準確領會楊烜的思想,在參謀業務、編練新軍方面領會很快,是一個稱職的參謀長,深受楊烜嘉許。
馮可欽已經發現,自己與楊烜之間存在著一種難以彌補的差距。
這種差距,主要體現在對於時局的把握、對於敵軍的預測、對於敵將心理的感知。這種差距,是沒法用知識彌補的,也沒法透過後天的努力彌補。
楊烜總能作出準確的判斷,總能果斷下達軍令,總能先人一步,總能取得勝利。即便馮可欽自視甚高,也只能在楊烜面前甘拜下風。
也許,這就是天命所在吧。
站點:塔讀小說,~歡迎下載
對於馮可欽來說,自己的前半生毫無意義,科場失意,經濟拮据,只能在書中覓些趣味。
半年前,楊烜一打三水。如果那時候他沒有“從龍”,他將仍像前半生那樣半死不活的,靠微薄的教書費餬口,最後窮得只能買口薄棺材。
現在,他是黑旗軍的參謀長,手握兩千水陸精銳,平生所學都有了用武之地。最關鍵的是,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希望,覺得華夏有了希望。
他將誓死追隨楊烜,把黑旗軍的旗幟插遍天下!
這天下午,黑旗軍前鋒抵達鼎湖山、羚羊嶺一線。馮可欽派出前鋒,對駐守兩地的清軍發起試探性進攻。
清軍在鼎湖山、羚羊嶺兩地設有兩處防禦陣地。一處在山上,設有炮臺,可以打擊西江上的敵船、山下的敵軍。另一處在東側山腳下,防止敵軍上山奪取炮臺。
另外,清軍在兩山其他側翼亦設有少量警戒兵力。但他們人馬太長,只有一千多人,卻要防守兩處地方,兵力捉襟見肘。
面對黑旗軍的進攻,清軍居高臨下,使用火槍火炮還擊。
肇慶是粵西門戶,鼎湖山、羚羊嶺本就是江防要塞,設有炮臺。儘管清軍防務廢弛,他們還是順利“打退”了黑旗軍。
這自然是黑旗軍麻痺清軍的。清軍不知是計,反以為自己打了勝仗,派人向肇慶城內報捷。
喜歡1850再造中華請大家收藏:()1850再造中華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