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得志才相助,似高祖得子房,如虎添翼也。”
把戲志才對標張良,趙泰是一點都不客氣,戲志才只道言重,謙虛幾句後又回到了正題。
“主公今據常山又不容世家,此必失天下人才大半,這是主公一直未出兵而只據常山的原因。”
“那糊掉的地方,寫的是如何讓主公收除世家之外的人才為己所用,但自來了常山,聞大考後上面的方法便可以作廢了。”
“未寫稱帝論,而是稱王論的原由只因兩個字,人才。”
“不過現在看來,主公已經解決了。”
解決了你還不改稱帝論,反而堅持稱王,不過趙泰知道戲志才還沒說完,這肯定是有理由的。
“主公應知曉自絕於世家,還要將其伐滅,大半人才與主公對立,人才缺失嚴重,如此一來能為主公所用的當為少數,若是全部來投的話能保持兩州之地運轉已是極限了。”
按這個時代讀過書的人量化一下,就以一萬為例,趙泰自絕於世家就將失去九成可以為他所用的人,剩下一成再除去三分不願意跟他乾的,那就只剩七分,甚至是五分。
不過趙泰相信,他要真在得罪世家後往外出兵,剩下的一成至少有八分會倒向他這邊,那是針發槍跟炸藥給他的底氣。
但在戲志才沒來,或是沒有大考之前趙泰連一分都沒考慮過,他是準備全部人才自己培養然後才打出去的。
他想的方向是往極端方向,最壞的方向考慮,可沒有戲志才想的那麼全面。
“志才又怎知除世家之外的人能為我所用,在大考之前我可從未去考慮過這個問題,這才一直據常山不出。”
“屬下之所以會認為主公不會被天下共棄,是因為人心,苦世家久矣之人可不在少數,何況主公不止施政賢明,就連兵鋒都是如此強大,要得這天下者非主公莫屬。”
“朝廷已經腐壞難醫,天下將亂已成必然之定局,不瞞主公,屬下來投之前只聽聞炸藥之強,卻也未太過在意,可自從主公借兵去幽州平亂後,屬下就生出必須來投效的念頭,如此兵鋒何人能擋啊。”
當然還有一句話戲志才沒說,要是趙泰殘暴不仁的話,再強大他也不會來。
相比殘暴不仁,對世家有殺心這種事已經算不上什麼大事了。
儘管戲志才覺得不開罪世家更好,可他也知道即使把世家全部得罪,趙泰要取天下也不難,無非就是多些阻力而已。
嗯,這麼強大的阻力在戲志才看來也就是而已,真的不能再多了。
“那在志才看來,我等何時出兵最合適。”
“秋收之後,主公所出的糧種屬下已探聽過,就紅薯而言,其產量恐怕只會比主公所說的更多,如此兵精糧足自能縱橫捭闔。”
收糧之後出兵到也跟趙泰想的差不多,儘管那時候別人也會因為秋收恢復元氣,但總體而言利大於弊。
他們恢復元氣,又何嘗不是為趙泰攻下城池後提供了方便呢。
畢竟打下地盤是要治理的,百姓手裡要是沒糧,他又沒多餘的糧食賑濟,再能打他們也會亂起來。
“不過在秋收之前,主公卻不可向世家動手了,出兵前不可讓世家察覺到主公的意圖,激起其反抗之心,待秋收之後主公如何做屬下都不做阻攔。”
他把一切都規劃好,但趙泰卻是在此時說了一件事。
讓戲志才愣在當場,然後苦笑一聲。
喜歡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請大家收藏:()從提ak47到三國種田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