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之後發兵到是與我所想相合,但世家恐怕等不到秋收之後處理了,要麼是他們等不到,要麼是他們不想讓我們等。”
戲志才正想發問,卻被趙泰止住,繼續跟他解釋原因。
既然把出謀劃策這種事交給戲志才,他肯定要對趙泰如今的狀況瞭解得更加全面。
需知只要有遺漏的地方,都會打亂原有的計劃佈局,哪怕是一條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傳聞。
趙泰在對世家動手的這個問題上,先是說出了他的變法意圖,即使戲志才覺得已經夠看得清楚了,卻在知道變法內容跟其描繪的景象後驚歎連。
這更加確定了他來投效,輔佐趙泰的前瞻性,瘋不瘋的他不評價,他考慮的是變法成功後將要迎接的盛世。
但在說了變法內容跟目的後,趙泰說出了兩個人的名字,田豐跟沮授,那是戲志才不認識也沒聽過的人名。
“在志才來之前,這兩人已來過常山真定,我也接見了他們,這兩人的才能並不差,可惜在聽了本官的變法之事後已經離開,不能為我所用實屬遺憾。”
當下趙泰把接見兩人,後又發生了什麼全盤托出。
戲志才聽後也是苦笑一聲,事已至此他也不會去評價趙泰這麼做對不對。
“主公識人之能屬下已經領教過,既然主公言其才能出眾恐怕做不了假,但秋後出兵的計劃還是維持不變,世家在秋收之前也不可輕動,至於田,沮二人會將變法之事宣之於眾,主公只需不回應便是。”
“只要不回應,縱使天下人譁然驚懼,有所準備也無妨,一開始天下世家會相信,也會為止準備,可時間久了主公覺得會如何?”
戲志才說的辦法總結起來就是拖,不是什麼太過高明的手段。
但要是把一件事拖到一定地步,原先的驚懼慌亂會轉變成另一個樣子,拖著不回應嘛,趙泰對這個熟。
“一件事若傳得沸沸揚揚,但當事人卻不出聲回應,時間一長憑空就會生出許多猜測,從開始的深信不疑到之後的將信將疑,直至消彌於無形。”
這就是後世輿論的那一套,那還是資訊發達的社會,在這古代或許還會消失得更快。
“還不止如此,若事情稍緩之際主公再站出來發聲,言其子虛烏有,實為有人挑撥離間,此雖能陷人於不利之境,但屬下不建議主公這樣做,於主公名望不利。”
當戲志才把這些話說出來,趙泰都懷疑他是不是接觸過後世的知識了,不能說像,簡直是一模一樣。
“此為反客為主之計,可若當主公動手之時世人會言主公反覆無常,而且哪怕如此也不能使宣揚之人受損,最後只會助長其名。”
他很清楚變法這套言論的威力,那可是牽扯到所有世家的利益,乃至是生命。
它不會侷限在一城一地,而是會像病毒一樣瘋狂傳播。
只是趙泰若一天不動手,別人也不會輕舉妄動。
傳言之所以是傳言,是因為沒有事實做依據,世家也不敢根據沒有事實的言論就對趙泰怎樣,要是真把趙泰逼著照傳言來做,最後悔的絕對不會是趙泰。
這種辦法也虧得戲志才能想出來,硬是把本來要做的事給壓下,讓外人不知道真假。
好一個不回應,那不就是混淆視聽嘛。
說實話趙泰還真想這麼幹,世家怎麼看他那是一點都不在乎。
可戲志才說的也沒錯,這樣做對他名聲不好,這裡指的是他在百姓心裡的形象。
有一個堂堂正正的形象那太重要了,他能想到要是對世家動手,兵出常山,所過之地的反抗之心會有多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