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者則把技巧凝聚運動軌跡和氛圍渲染。
一個重心是人;另一個重心是技巧和氛圍,對不對?
前者適合講故事,後者更容易炫技能——但在我看來,一部電影的故事性、可讀性和代入感,足夠比鏡頭畫面及技術要高超。
影視技術不單單是非要在一群打鬥中加入擾亂觀眾眼球的炫彩特效;更多應該是像《阿甘正傳》中漫天飄灑而下的羽毛。
“追蹤戲時可以這麼拍!”我指著分鏡稿,與包陽陽討論,“在這條路中設幾個固定機位,鏡頭先是一路追蹤下去,然後切過去……!”
我的手指在圖紙上指指點點。包陽陽點點頭。他是個攝影師,自然比老王那種外行人容易聽懂多了。
我解釋的手段採用的是李安的《臥虎藏龍》!
他當年在電影中夜間的追蹤戲,用‘切’的方式代替跟鏡頭,效果很好。觀眾們被耍得暈頭轉向後,倍感角色輕功飄逸,武功高深。
這樣的手法特別適合像古龍作品中講究意境的了。
過不了多久,包陽陽面上露出欽佩之色,讚道:“我、我我真沒想到還能這麼拍!”
一語說完,真正慚愧的應當是我。
到底佔了前世的便宜,前世香港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武俠熱,從梁羽生到金庸,再從金庸到古龍。
不僅武俠小說遍地開花,影視界武俠類別也大放光彩。
從王羽到李小龍。
狄龍到姜大衛。
還有後來的發哥劉德華梁朝偉等人,哪一個沒演過武俠片?
武俠就是一個吃香的型別。
這些武俠片翻來覆去各種拍,技巧都已經討論爛了,反而後來的“創新”大多是畫蛇添足,水平反而不行。
而這個世界,曾經沒有武俠,所以會對這些技巧深深震撼。包陽陽沒有接觸過這些,僅憑自身技術,能提出很多鮮明的看法,已經很讓我滿意了。
“……哪裡哪裡,我不過是錦上添花!你能想到這些,足夠很優秀了!”我說。
包陽陽忙推卸,一副不好意思的模樣。我們繼續細細探討。他是專業的攝像師,也有自己的想法。
“我只擔心,觀眾能不能接受‘武俠題材’!”包陽陽皺眉。
“你太小瞧觀眾了!”我搖搖頭。
“……”
“而且,就算現在不接受,也沒什麼了不起的。”我說,“只要是好作品,早晚有一天能被人接受!”
包陽陽終於點點頭,小胖則在旁邊打了個哈欠。
喜歡娛樂圈幕後大神請大家收藏:()娛樂圈幕後大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