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以尿糞便作肥料,後來增加了雜草、舊牆土,秦漢時期,廄肥、蠶矢、繰蛹汁、骨汁、豆箕、河泥等亦被利用,晉有《廣志》介紹綠肥:苕草色青黃紫花,十二月稻下種之,蔓延殷盛,可以美田,葉可食。”
“《齊民要術》記載,種類有綠豆、小豆、胡麻芝麻)等。當時使用的結果,肥效很高,為春谷田,則畝收十石。其美與蠶矢熟糞同”
“至如今本朝,綠肥、雜肥、骨肥、糞肥等十餘種類,共計百餘種,遠非農學可概括”。
“至於農具,幾千年來進展緩慢,卻也從早期棍木骨石,進化為鐵犁鐵鏟牛耕種,後翻車、筒車甚至曲轅犁的出現,更增加了效率。這些器具包含在雜學”!
……
沈不凡越說越多,從農業的原始出現到農具的改進,最後到肥料的增加和農科書籍的系統介紹,向楊望年全面闡述了農業的發展,雜學起的決定性作用。
秦夫子嘆道:“拙言,為師竟不知你對農業專研至此,不錯”!
楊望年雖然沒有被沈不凡說服,也道:“拙言對農業瞭解至深,確實博文廣記”。
沈不凡謙虛道:“晚輩之所以專講農學,是以此做例,雜學範圍廣碩,妙處無窮,可以真正改變社會。說回王朝的話題,若雜學昌盛,田畝增產、交通便利、物資豐富,即使天災人禍讓農民失了地,猶有活計養活家口,也就不至於豎旗反抗”!
又補充道:“朝綱穩定,民眾溫飽,禮法有度,又有科舉之道給予希望,王朝得以長久矣”。這算是結論了,也算是沈不凡面對這個時代所能做出了最實用的假設!
楊望年畢生浸淫於禮法儒道,不可能輕易被說服,有自己堅固成熟的觀點,覺得沈不凡妄想,過於拔高雜學的地位,他沒有當場發飆已經具有很高的涵養。不過對沈不凡的反感也少了些。
楊望年道:“拙言今日之言道,依老夫看來過於飄渺,也算有幾分道理”。
沈不凡道:“多謝夫子諒解,雜學一道,非一代人之功可完成,乃百年之計也”。
秦夫子見兩人緩和了關係,高興道:“敬齋兄,劣徒年輕氣盛,好於高論,吾等老朽看點一二才是”,又笑著對楊挽素道:“素兒,你自幼聰慧,拙言所言以為如何”?
楊挽素乖巧地給秦夫子行禮,道:“回秦伯父,沈公子才氣逼人,素兒歎服”!
楊望年知道女兒本事,道:“素兒,今日論道暢所欲言即是”!
楊挽素聽話道:“是,爹爹。沈公子的言論重於結論,少有實據,素兒以為……”說完,粉臉微紅,覺得有點不給沈不凡面子,望著沈不凡道:“素兒任性,沈公子不要介懷”!
沈不凡也明白,古代的雜學基本沒有像樣的東西去證明自己,要不是自己是來自科技發達的後世,自己也不會信的。所以楊望年父女意思都一樣,覺得雜學難以證明沈不凡的觀點,也是常事。
當下對楊挽素道:“楊姑娘多慮了,夫子與你所說是事實,只是沈某自己深陷其中而不自知,不妨事”!
秦夫子笑著道:“敬齋兄,吾等老矣,拙言和素兒見識皆不凡,比我倆這年紀時強多了”!
楊望年聽後,慨嘆道:“是啊,一代勝過一代才有希望。致知兄,我倆相識快四十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