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兒絕無私通武三思, 望陛下明鑒!”上官婉兒忙面色惶恐地跪拜道, 她終於撐不住外表的淡定,懷裡的狐貍也溜到地上, 跑走了,“婉兒死不足惜,可叛軍是以此為藉口逼迫陛下就範啊!”
韋皇後心裡有數,他們先殺了上官婉兒,第二個就是她了, 所以韋皇後與上官婉兒是命系一線。韋皇後也趕緊對李顯道:“婉兒自識大體,絕未與武三思有關系!陛下可不能聽信叛臣之言,他們這是計!”
“陛下先且穩住李多祚,待援軍一來,我們便能誅滅叛賊!”上官婉兒又道。
李顯扶起了上官婉兒,一手拉著上官婉兒,一手拉著韋皇後:“朕不會拋下你們的。”
於是李顯就在城樓上開始和李多祚周旋,李顯說要給他點時間, 讓他想清楚再決定。面對中宗,李多祚不敢擅自出兵,唯有按兵不動,等中宗答複。
兵部尚書的援軍到了,駐紮在太極殿,這是宮闈令楊思勖站了出來,叩拜到:“聖上,李多祚挾持太子舉兵攻城, 大逆不道!臣願出城平亂!”
“好,好!”李顯也壯了壯膽,既然援軍已到,無須再懼怕。李顯立即讓楊思勖去太極殿調兵,出城絞殺叛軍。
太子李重潤也趕來了城門下,與李多祚回合。這時城樓大門忽然開啟,楊思勖率兵殺了出來,李多祚只有二三百人,被攻得措手不及。
“陛下,叛軍已亂!我們的人比他們多數倍,聖上此刻告訴叛軍,李多祚與太子謀逆,凡迷途知返者,可戴罪立功,不計其罪!否則,謀反之罪,抄家滅族!”上官婉兒計上心頭。
李顯也覺得當如此,於是振臂高呼:“城下的叛軍聽著!犯上作亂者滅九族!但朕仁義為懷,你們若是及時醒悟,戴罪立功,不但可以免罪,還能賞賜賞不盡的榮華富貴!”
這時,李多祚的軍士軍心動搖了。
蘇彥伯騎馬而來,在亂軍後面,對兵士們道:“太子與李多祚假傳聖旨,叛逆謀反,我等受聖上俸祿,怎能叛國弒君?”
其實蘇彥伯和這些侍衛一樣,都以為是皇帝下了密詔,要他們誅殺武三思與上官婉兒等人,他們是現在才知道,太子假傳密詔調集兵馬。
李多祚見大事不妙,呵斥蘇彥伯擾亂軍心,而這時,李多祚身後的副將從背後砍了他一刀,遂倒地而死。擁護李重俊的那些將領都戰死在亂軍之中。
“父皇聽信讒言,不信兒臣,宮中奸人不除,早晚父皇會命喪她們之手!”李重俊見大勢已去,悲憫喊了這一聲,遂帶著他的百人親兵突圍而逃。
兵部尚書宗楚客派人追殺李重俊,李重俊逃到樹林時,身邊僅剩下數人,他實在太累了,就下馬休息。在李重俊熟睡中,隨從商議後殺了李重俊,以此免罪邀功。
大殿上,李裹兒看到李重俊被帶回宮中的首級,為駙馬之死失聲痛哭:“父皇,一定要用李重俊的人頭祭祀梁王與駙馬都尉!”
韋皇後陰沉臉補充道:“還要將叛子首級掛於朝堂示眾!”
李顯心裡嘆了口氣,心裡難受得說不出來,他寄以厚望的兒子竟然做了這樣的事來。盡管是韋皇後和李裹兒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可李顯心裡並沒有真正想過要廢太子而立皇太女。
宮廷的政變就這樣過去了,太子李重俊的死並非毫無價值,他誅殺了武三思、武崇訓父子,也算是為朝堂除了一大毒瘤。
相王的兒子們在得知這場逼宮時,宮變已平息。
“唉,太子太沖動了,事發倉促,大意輕敵。”李成器與李隆基偷偷在書房裡議論,他們當然希望太子可以成功將韋皇後、安樂公主一併除去。
“兵臨城下,又猶豫不決!他們雖出師有名撥亂反正,但不該假傳聖旨,以至於後來軍心渙散。”李隆基眯了眯眼,他從中看出了很多道理,這場勝敗的關鍵在於護衛皇宮的羽林軍。如果李重俊能掌控絕大多數羽林軍,興許就不會難逃厄運。
“只怕今後,韋皇後與安樂公主會變本加厲。”李成器連連嘆氣,“還有長寧公主,她也變了,上回竟然也請奏聖上想做皇太女,還與安樂公主暗中較量。”
李隆基面帶微笑:“大哥可曾想過,或許長寧姐姐是故意這樣的。正因為長寧姐姐去聖上和皇後那兒鬧騰了一番,才讓聖上看清這是無稽之談的鬧劇,徹底打消了立皇太女的想法。”
聽三弟這麼說,李成器茅塞頓開,臉上也露出笑容:“還是三郎心思明亮,大哥不如你!”
“我相信長寧姐姐和國公,和韋皇後、安樂公主不一樣,而我的眼光一向很準。”李隆基神采奕奕。
蘇彥伯因聽從了李長寧的建議,本該是躲過了這次危機,不會被牽連其中。可是韋皇後、李裹兒沒有打算就此放過他,因為蘇彥伯是殺武三思的人。
李裹兒可謂是對蘇彥伯心生怨恨,看到他的那張臉就恨之入骨,不僅僅因為蘇彥伯與她駙馬之死有關,李裹兒沒有那麼愛武崇訓。李裹兒更恨蘇彥伯的原因,是蘇彥伯的眼裡從來沒有她!
不管李裹兒多麼絕色無雙,多麼權勢旺盛,蘇彥伯不但不攀附於她,反而避而遠之!蘇彥伯是那麼與眾不同,那麼傲骨冷清……所以李裹兒要殺他,如果蘇彥伯想活命就必須求她。
所以韋皇後為了情人武三思,與李裹兒不謀而合,找了個罪名按在蘇彥伯的身上,讓蘇彥伯入獄了。
觀國公府,楊慎交與李長寧聽到蘇彥伯入獄的訊息大為震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