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的很多孩子出生大多是沒有把戶籍落進戶口裡的,所以一些來給孩子報名讀書的漢子和哥兒,讓他們提供家中孩子的戶籍,他們也沒有,“這樣不行的哈,你們家的孩子沒有落戶的,等到了四月一號之前,你們一定要把孩子的戶籍落下來,把證明拿到書院這裡來。”
“不然你家的孩子沒有這個戶籍證明,以後你家的孩子考取功名也是不能的。”
這個落戶籍是要花幾個錢的,一些人家連這幾個錢都不願意花,許多人一輩子都不走出他們那條小村莊,最遠也是去到汾水鎮,根本就用不到戶籍。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大夥都趕著把孩子送來讀書,就怕別人家的孩子都讀了書學了本領,就他們家的孩子什麼都不會。以前家裡的錢都是阿爹阿姆拿著,他們手上連一個子兒都沒有,到了現在為了孩子連家都分了,手上自然有了他錢,他們把戶牽出去的時候,也能順便地把孩子的戶籍落下來了。
在整個鳳朝,人口的管理也是比較嚴格的,從一個地方進去到另一個地方,就要出示這個戶籍才能透過另一座城,這也是怕一些土地貧瘠的地方的人口流失,都跑到土地富裕的地方去所以還真的是,除非他們打算讓他們的孩子一輩子都呆在小小的村子裡,還是一輩子都走不出這個汾水鎮,萬一孩子讀書好能去參加科舉考試,也不可以去的時候,他們就後悔莫及了,所以這個證還真的得辦了。
整個書院曹向南是參考了他來自他那個世界的學校的分類,還有參合了這裡的實際的一個情況才決定的,去讀書為的不過是三個,一是孩子能識字,二是孩子能賺錢,最後一個是孩子能考取秀才中狀元。
這裡的人大多都只認識了孩子讀書就是考功名,他們並沒有想到前面一點。
低齡孩童入學就是進行一個啟蒙教育,中間一段的就要教他們學習生存的本領,考取功名才是最後一步。並不是所有的人讀書都得奔著讀書中狀元去的,但是這個是許多人心中的一個念想,所以這個時候鄭秀才在這裡的用處就很大了。
第一天忙的就是處理這個入學的問題,比曹向南想象中的還要亂地多了。前面他把事情安排好了,一一地分下去,到了後面不少的事情還是要他親自去處理,一整天都是東跑西跑,跑到兩只腳都要斷了。
到了這一天的入學手續辦好,第二日就能開學了。
給孩子們上課的課程是經過討論決定的,一年級的孩子教什麼,二年級的孩子教什麼,曹向南也把他的一些想法告訴大家,大家經過商量和溝通最後,最後確定出了方案。
書院這邊的事情進行地還算是順利,一直忙了三天,才把入學這一邊的事情處理完畢。書院這裡每日先生們也開始開課了,一早鄰村的孩子們就會到書院這裡過來,先生給他們講課,開始一天的學習。
“現在這裡都已經沒有位置了是嗎?”到書院裡面都沒有位置了,還有的人想把孩子送過來,曹向南就給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你問他們行不行,行的話書院這裡就再開一個週末的班”書院這裡採取的是星期制,就是一個星期七天,孩子們只需要上五天的課,後面兩天休息。他是打算用後面兩日給村中一些不識字的哥兒漢子們開週末補習班,現在這個時候晚了,一些人還想把孩子送過來,已經是沒有位置了,他就只好打這個週末班的主意,到時候把孩子安排到這兩天來。
來書院讀書的人比他想象中的還要多太多了,附近十裡八鄉的人也把孩子送了過來讀書,再加上曹家村中現在是每家每戶的孩子都送來了書院讀書,做準備的課室都已經坐滿了。
後面再等的話,只能等馮師傅那裡把新的院落蓋出來,到時候書院裡的所有的東西會慢慢地細分。
至於他二哥那裡,曹向南知道開學了給他阿爹送了幾個錢過去,讓他給他二哥麼給孩子們讀書用。至於他們要怎麼用的話,就不關他的事了,他只把錢送到了。
連著忙了三五天的時間,才是把書院那邊的事情落實地差不多了,每日一早書院就開始傳出郎朗的讀書聲。
這一個個的村莊變得是很不一樣了。
家裡的孩子也送到了書院讀書,祈晚風和孫白蓮他們每日一早就坐車馬車去往鎮上,大的都去了書院讀書,中午開飯就直接地在書院吃了,就只等晚上回家吃飯,那一會他們都從鎮上回來了。
兩個小的他們就帶著一起去,小樂兒扔到哪兒都可以吃飽睡好,至於小寶兒則是去了陌生的地方哼唧了好幾天,到後天才是慢慢地適應了。
“我的寶貝兒們啊。”到了晚上回到家裡,晚風和孩子們也回來了,曹向南伸手撈起了他家小崽子,他也是比較喜歡他家小崽子,比較好折騰。
小寶兒一弄就哭,他家媳婦兒會跟他急。
逮住了孩子玩了一會兒,晚飯熟了,大人和孩子一起上了桌吃飯,到了這一會兒小樂兒也能喝點清湯米水了,要比只喝羊奶也填肚子,這一吃,就更是胖嘟嘟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