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也賭氣告老還鄉。
孫權就派人用土堵住張昭的大門。
張昭自己也從裡面把大門堵死。
意思是老死不相往來。
江東的使者真的被公孫淵殺死,孫權又後悔不已,親自去請張昭。
張昭卻不肯出來見他。
孫權又氣得用火燒張昭的大門。
最後呆在張昭的門外不走,張昭才出來相見。
這一幕根本不像君臣之間的關係,更像是家人之間鬧矛盾,充滿了溫馨。
這段記載可能是為了體現孫權是個賢明的君主。
同樣生動地刻畫了張昭的忠直。
因為這種忠直的性格。
被後人稱為江東第一臣的張昭,到死都沒有當上丞相。
劉備最欣賞的就是這樣的人。
在這些人身上,可以看到漢人不屈的風骨。
......
劉備隨後徵召的人是張紘。
歷史上的江東二張,張紘的名氣地位都不如張昭。
事實上,張紘的戰略思想絲毫不遜色張昭。
在文學上,連陳琳都自嘆不如。
張紘的性格不像張昭那樣直來直去,而是懂得委婉地進行勸諫。
劉備最看重的是張紘的忠誠。
張紘送奏章到許都的時候,曾被曹操強留在身邊擔任侍御史,卻趁著外任會稽東部郡都尉的機會,跑回了孫權身邊。
歷史上寥寥的一筆,其中隱藏著的卻是張紘的忠誠。
張紘回到孫權的身邊,看似辜負了曹操的信任。
對曹操來說,他的身邊人才雲集,多一個張紘不多,少一個張紘也無所謂。
在用人的時候,曹操可以任性。
對孫權來說,張紘的位置和張昭一樣,幾乎是不可替代的。
也許在很多人的眼中,張紘回到江東,不過是因為在曹操身邊沒有大發展,在孫權身邊卻能盡情施展他的才華。
張紘的選擇,還是為了自己的前程和名利。
劉備認為,一個在臨死之前還要留書勸諫君主的人。
難道能以勢利的眼光去看待?
劉備同樣推舉張紘為茂才,任命為徐州議曹從事,讓張紘參與軍政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