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說,尚書令如果是劉備這樣年齡的人擔任,那絕對是一種恩寵。
就如歷史上的荀彧,出仕以後就成為獻帝劉協的尚書令。
盧植卻是從三十多歲擔任尚書令到五十歲,哪裡有榮耀可言?
劉備安慰盧植,“老師,大漢的朝堂從來都是世家大族一手壟斷,您又不喜歡權力之爭,何必在意?”
“您一手恢復盧家的榮光,已經足以自傲!”
盧植的家族是個小家族,能成為涿郡的大家族,完全是盧植的功勞。
盧植自小在陳球、馬融門下求學,並沒有外人想象中的那麼風光。
《後漢書.盧植傳》記載,“融外鹹豪家,多列女倡歌舞於前。植侍講積年,未嘗轉眄,融以是敬之。”
盧植侍講多年,面對美女歌舞,能眼睛都不轉動,證明他心性堅毅。
可是,所謂的侍講,其實就是馬融的侍從,也就是書童。
就是在這種求學的經歷,盧植能成長為一代大儒。
後世我們說的范陽盧氏,是涿郡改為范陽郡之後的稱呼。
可以說,范陽盧氏就是盧植一手開創。
盧植被自己的學生稱讚,也有點自豪,隨後臉色又黯淡下來。
“玄德,我們盧家也是你所說的世家。”
劉備搖搖頭,“世間的世家分很多種,您是靠自己努力和知識改變了家族的命運。”
“如果大漢像盧家這樣的家族能夠多起來,打破官場壟斷的現象,那才是大漢之福。”
盧植點點頭,“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說得好!”
劉備嘆息到,“可惜的是,現在知識只是在貴族之間相互傳播,普通計程車子卻苦於報國無門,平民百姓中的人才更難以出人頭地,實在是我大漢的遺憾!”
在漢末,也有不少家族品德高潔,士子中同樣有許多樂於把知識廣為傳播的人。
可惜的是,他們教學的物件,還是隻侷限在貴族子弟之間。
荀家的潁川書院、盧植、鄭玄、樂隱等人在家鄉辦學,所收的學生,都是各個世家豪強的子弟。
當然,這也和百姓對知識的重視不夠,認為百姓的孩子哪怕讀書,也還是隻能在地裡刨食。
百姓家的孩子,從小就要幫助家裡幹農活,做一些事情貼補家用,才能勉強保證家裡人餓不死!
在這個年代,百姓想要吃飽是件很奢侈的事情。
能夠餓不死,已經是他們最大的要求!
生活如此困苦,百姓哪裡有錢財供養孩子上學?
喜歡遊戲玩家鬧三國請大家收藏:()遊戲玩家鬧三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