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十年育樹,百年育人。
育人成才自古以來就是一大難題,白曦卻用短短不到二十年的時間裡,把牛羅村的青中年培養的大有出息。
不僅如此,牛羅村小一輩,在各種資源和教育條件下,如今更是不得了。
當然,不光是牛羅村,方圓百里的村子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自打白記工廠對招工要求首先要有文化後,十多年來,牛羅山經濟示範區的各村也重視文化教育,也許別的鄉民的中青年對文化方面不會和牛羅村一樣重視。
但他們再也不會覺得讀書沒有用而不讓自家孩子不去唸書了,就算再不濟,至少初中是要上完的。
高中畢業想進白記都不容易,你要是初中文憑都拿不到,那不是更難麼。
在鼓勵教育這一塊,白曦要說第二,怕是沒有人敢稱第一了。
牛羅村的人自然不用說了,白曦這個姑奶奶說什麼就是什麼,大傢伙執行起來半點折扣都不打。
白曦要說一本書最好看兩三遍,村民們能看五六遍。
讀書識字還能比種地耕田幸苦?
要是家裡有孩子撒懶喊讀書辛苦的,那家長二話不說,把人揪到地裡,就讓他馱著犁耙耕地。
不想吃讀書的苦,那就吃沒文化的苦。
開玩笑,姑奶奶給大傢伙打下了這麼大的家業,大傢伙都在努力學習跟上姑奶奶的節奏,你丫的沒出息要拖後腿,那你就在地裡幹苦力得了。
一般來說,只要放地裡放上個一天,頂多兩天,就沒有不哭著喊著回學校唸書的。
關鍵吧,下地幹活可以,早出晚歸的,還吃不飽,這能有幾個人撐得住。
可村民們對自家的孩子是半點都不心軟,理直氣壯的說:“這算什麼,我們十幾年前日子過的就是這樣,早出晚歸,能吃個半飽就不錯了。”
“我們那會吃糠咽菜都捨不得吃飽,你能吃紅薯粥就很好了,你等著,明天我給你安排野菜糊糊。”
“細糧和肉是給文化知識分子吃的,下地幹活,我們那會就是吃的這些,不信你去別地方看看去,是不是別的村子現在也是紅薯玉米混著糧食吃。”
“真的,剛過了幾天好日子就覺得讀書幸苦了,那你別讀,給我挑糞下地去。”
“也就姑奶奶在,講究要愛的教育,要是姑奶奶不在村裡,你看老子要不要把你吊起來打!”
“不學拉倒,文化是學到你肚子的,又不是學到老孃的肚子,你以後出去別說你是我閨女,別說你是牛羅村的人。”
“不想上學啊?行,那你去外頭自己找活計幹吧,愛去哪裡去哪裡,我們村沒這麼沒臉沒皮沒文化的人。”
也有村民二話不說,操起掃帚就追著孩子滿村的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