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有樹的信仰,火有火的追求,樹與火相愛相殺,這是自然的法則。
從前,有一個人,他養了一隻烏龜。烏龜總是罵人,人也罵烏龜。後來,烏龜把人給罵死了。再後來,烏龜也死了…
兩大陣容,三棵樹,四種信仰,十二個地點,見證一段愛情故事。
相傳在一片白雲黑土之上,有一忘無際的沃野和寬敞華麗的樓閣。那裡有流水,有阡陌,有電纜,有網路,有集市,有錢莊,有影院,有浴場,那裡的人風度翩翩,白衣勝雪,那裡是幽靈異鄉。
幽靈異鄉里住了兩個人,一個叫鍾宿明,一個叫燕映夕,他們是一對恩愛的情侶。鍾宿明有一面魔鏡,能看穿世間的一切。燕映夕老是喜歡站在魔鏡前問誰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結果魔鏡老是回答說是她本人。終於有一天魔鏡給出了不同的答案,它說最美的女人是王細雨。王細雨是伊斯蘭教的信徒,她用畢生的時間來尊敬真主安拉。
伊斯蘭,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指“順從”。穆斯林,也是阿拉伯語的音譯,本意指“順從者”,指那些順從安拉旨意的人,是伊斯蘭教徒的通稱。伊斯蘭教認為除了安拉再沒有神,即沒有孔孟,沒有太史,沒有三清,沒有巫師,沒有玉帝,沒有如來,沒有耶穌,沒有馬克思和列寧,沒有牛頓和愛因斯坦,沒有外星人,沒有套路劇本,這些神秘的存在都沒有,天地間唯一的神秘存在就是真主安拉。伊斯—蘭教以蘇美爾今伊拉克的兩河流域)和波斯灣今伊朗高原)為中心,向中亞傳播到今土耳其、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土庫曼、烏茲別克、哈薩克和中國新疆等地。而伊斯—蘭教的創始人穆罕默德則於公元571年4月21日隋朝楊堅初年)出生於阿拉伯的麥加城,於公元632年6月8日唐朝貞觀年間)逝世於阿拉伯的麥地那。伊斯蘭教發源於西亞波斯灣西部的阿拉伯半島,隨阿拉伯帝國傳播到中亞五國和南非,類似於基督教發源於西亞的以色列約旦半島,隨希臘羅馬帝國傳播到環地中海的東歐西歐各地和北非,又隨大英和法蘭西帝國傳播到環太平洋北美南美地區和澳洲;佛教發源於西亞波斯灣東部的印度半島,隨吐蕃帝國傳播到南亞的緬甸、泰國等地,又隨大元帝國傳播到北亞的中國、沙俄等地;儒教、道教發源於中國的膠東半島和山西盆地,隨大漢帝國傳播到西亞的俄羅斯、義大利等地,又隨大唐帝國傳播到中亞的土耳其、東亞的日本等地;科教和馬列教發源於西歐的英國半島和德國半島,隨洋務運動、新文化運動和蘇聯帝國傳播到東歐、中國和朝鮮、越南等地。
伊斯蘭教的信仰主要包括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堅持的“六大信仰”,即:信安拉、信天使、信先知、信經典、信後世、信前定;實踐部分包括伊斯蘭教徒必須遵行的“五項功課”,即念功、禮拜、齋戒、朝覲、天課,簡稱“念、禮、朝、齋、課”。
一、六大信仰
1、信安拉,指穆斯林要相信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除真主安拉之外別無神靈,伊斯蘭教又叫清真教,與基督教的主要區別在於親近真主安拉,有利於借用神的旨意來統一思想;
2、信天使,指穆斯林要相信天使是受安拉的差遣來傳達真主安拉的旨意,奉命管理天國、地獄和人間。《古蘭經》中有四大天使:哲布勒伊來jiika)、阿茲拉伊來azra)及伊斯拉非來israfi),分別負責傳達安拉命令及降示經典(立法)、掌管世俗時事(執法)、司死亡和吹末日審判的號角(司法),有利於借用神的旨意來約束行動;
3、信先知,指穆斯林要相信穆罕默德是被安拉派遣到人間的最偉大的先知,最尊貴的使者,只要信仰安拉的人都應服從穆罕默德。信先知使虛擬的神權人格化,即君王化、等級化;
4、信經典,指穆斯林要相信《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得詆譭和篡改。《古蘭經》共114章,6236節,其中穆罕默德在麥加口述了86章,佔全書的三分之二,他遷移到麥地那以後又口述了28章,佔全書的三分之一。信經典使虛擬的神權具體化,即制度化、程式化;
5、信後世,指穆斯林要相信:整個宇宙及一切生命,終將有一天全部毀滅。生命死亡以後,安位又會使他復活,即復活日來臨。這是穆斯—林普遍信仰的因果報應、投胎轉世的人生終點觀。復生日到來的時候,一切生命的靈魂都將接受真主安拉最終的判決:行善的人將進入天堂,永享歡樂;作惡的人將被驅入地獄,永食惡果。伊斯蘭教所提倡的兩世兼顧,號召穆斯林要在現世努力創造美滿生活,同時也應該以多做善功為未來的後世歸宿創造條件,兩者相輔相成。信後世有利於用神權中的輪迴和報應來約束人的惡行;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6、信前定,指穆斯林要相信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對真主的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所有的劫數都是命中註定的,遇到困難的時候,真主安拉既提倡尊重客觀規律性,又提倡發揮主觀能動性,這是穆斯—林普遍信仰的人生中點觀人生中點觀和人生終點觀是人生觀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可用於約束規範人的言行)。不可更改的客觀前定,如:美醜、大小、生死;透過施捨、祈禱等因素可以更改的主觀前定,如:福禍、善惡、壽命。信前定有利於用神權中的宿命論來包容苦難,砥礪前行。
二、五項功課<atayyibah”(偶卡尼瑪,偶踏夷玐)這句口頭禪,這是阿拉伯語,譯文為“萬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類似於佛教念“南無阿彌陀佛”。當眾表白一次,名義上就是一名穆斯林了,有利於確定信仰,動心忍性。
2、禮功,指穆斯林每日五次禮拜,每週一次的聚禮拜即主麻拜),一年兩次的會禮拜即古爾邦節和開齋節的禮拜),類似於道教的進廟跪拜懺悔。禮功是督促穆斯林堅守正道,對自己過錯加以反省,有利於苦其心志,避免犯罪。
3、朝功,指穆斯林在規定的時間內,前往麥加履行的一系列功課活動的總稱。 教歷的每年12月8日 12月10日為法定的朝覲日期,在此期間瞻仰麥加天房稱“正朝”,在此時間外去瞻仰麥加天房稱為“副朝”。所謂“朝覲”一般是指“正朝”。凡身體健康,有足夠財力的穆斯林在路途平安的情況下,一生中到聖地麥加朝覲一次是必盡的義務。不具備以上3個條件之一者則可以進行代朝,有利於長途跋涉,勞其筋骨。
4、齋功,即成年的穆斯林在伊斯蘭教歷的萊麥丹月(回曆九月),白晝戒飲、食和房事一個月。黎明前而食,日落後方開。但封齋有困難者,如病人、年老體弱者和出門旅行者、孕婦和哺乳者可以暫免,或過時再補,或納一定的濟品施捨,有利於餓其體膚,磨鍊意志。
5、課功,指富裕的穆斯林有義務從自己所擁有的財富中,拿出一定份額,用於濟貧和慈善事業。“營運生息”的金銀或貨幣每年抽百分之二點五,農產品抽十分之一;各類放牧的牲畜各有不同的比例。天課的用途,《古蘭經》有明確的規定,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變化,天課的用途在各國或各地區不完全相同,有利於維持組織運作和縮減貧富差距。
鍾宿明比較有經濟頭腦,喜歡用魔鏡播放歷史故事,然後對收看的觀眾收費,比如他這天就用魔鏡放了個“以逸待勞”的故事。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萬。
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一派堅壁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一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餘。王翦在軍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一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鬆懈,將士已無鬥志,認為秦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這個故事裡面的幾大主角,李信,王翦,秦政和項燕,需要作一些解釋。
1、公元前230年,秦政派史騰率師十萬從咸陽出發南下渡過黃河攻打韓國,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俘虜了韓桓惠王韓然的兒子韓安,以韓地建置潁川郡,建郡治於陽翟今河南許昌)。韓安是秦相韓非的父親、漢相張良的叔父。秦政將韓安遷到周口陳縣,不久將他殺害,韓國滅亡。
2、公元前229年,秦政派王翦和楊端率師十五萬從咸陽出發東進渡過黃河攻打趙國,趙孝成王趙丹的孫子趙遷命令將領李牧、司馬尚率軍抵禦秦兵。兩軍對磊,相持不下,趙國突發地震,有方士預料到李牧是龜妖轉世,於趙國的國運有損,趙遷聽信寵臣郭開讒言,殺害李牧,罷免司馬尚,令宗室趙蔥、顏聚掛帥,這兩個人沒什麼軍事才能,最終導致秦軍攻克邯鄲今河北邯鄲),俘虜趙遷,趙國滅亡。
3、公元前227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事件。行刺失敗後,秦政以此為藉口派王翦領軍攻打燕國。燕武成王燕單的孫子燕喜派太子燕丹和大將趙嘉聯合抵抗秦軍,最後燕丹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取了燕都薊城今河北北平),燕喜逃到了遼東,燕國滅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滅亡燕趙以後,王翦年老力衰,打算退休,於是把大權交接給了他的兒子王賁和部下李信。
4、公元前225年,秦政派王賁率軍攻打魏國。王賁引黃河之水灌淹魏國都城大梁今河南開封),大梁城毀垣塌,魏安厘王魏圉的孫子魏假請求投降。魏假是魏咎、魏豹的哥哥。秦軍奪取魏國的全部土地,殺死魏假,滅亡魏國。
5、公元前224年,秦政派李信和蒙恬率兵二十萬南下伐楚。楚軍故意示弱,且戰且退,保留精銳部隊從後突襲李信,大破秦軍兩營兵力,斬殺秦軍七個都尉,李信大敗而逃回咸陽。有方士預料到李信是龜妖轉世,於秦國的國運有損,秦政被迫對李信停職而啟用老將王翦。
王翦五次向秦政敲詐錢財禮物,才同意帶領六十萬大軍伐楚。連王翦的部下都覺得他向秦政提出的賞賜要求太過份了,王翦卻說自己是故意製造貪財的假象,藉此消除秦政害怕他擁兵自立的疑懼。其實日常生活中王翦也比較貪財,如果說這些都是他為了掩人耳目而製造的假象,那麼他的演技真是太精湛了。公元前223年,王翦帶兵以逸待勞,大敗楚軍,王翦攻入楚都壽春今安徽淮南),楚赧王熊負芻被俘,楚國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