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蓮教是唐、宋以來流傳民間的一種秘密宗教結社,淵源於佛教的淨土宗。
相傳在東晉年間,五胡亂華,戰火頻仍,淨土宗始祖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與劉遺民等結白蓮社共同唸佛,後世信徒以為楷模。據說周續之首先來到慧遠大師處修行,同時又有一些具有清淨信心計程車人,如宗愨、雷次宗、張野、張詮、畢穎之等人,也都來廬山依止慧遠大師修行,於是大家在西方三聖像前,營建房舍創立蓮社,一同修行淨土法門,守衛靈魂深處的那方淨土。南朝蕭統《陶淵明傳》中是這樣記載的:時周續之入廬山事釋慧遠,彭城劉遺民亦遁跡匡山,淵明又不應徵命,謂之“潯陽三隱“。潯陽三隱中陶淵明雖然隱居了,卻並未遁入空門,他尋找的是富庶安寧的世外桃源。話說劉遺民在東林寺修行到59歲才圓寂。臨終以前,劉遺民曾對著佛像焚香,一再地禮拜並祈禱說:“我因為釋迦牟尼佛的遺教,知道有西方極樂世界和阿彌陀佛,此香應當先供養釋迦如來,其次供養阿彌陀佛,再其次,供養《妙法蓮華經》,我之所以能夠得生淨土,就是由於此經的功德。並且我願與一切的有情有義之人,能夠同生西方淨土。”說完之後即與大眾告別,睡臥在床上,面向西方合掌,安然地往生。
北宋時期,遼金亂華,天下大亂,淨土宗唸佛結社盛行,多稱白蓮社。南宋紹興年間,吳郡崑山今江蘇崑山)僧人茅子元,在流行的淨土結社的基礎上建立新教門,稱白蓮宗,即白蓮教。白蓮教與淨土宗的教義大致相同,崇奉阿彌陀佛,要求信徒唸佛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以期往生西方淨土。茅子元採用天台宗教理,繪製《圓融四土三觀選佛圖》,以佛像、圖形和比喻解說佛土的高低;簡化並統一前人制作的唸佛修懺儀式,製作《白蓮晨朝懺儀》;先前的淨土結社,參加者之間只是鬆弛的社友關係,社與社互不相屬,茅子元則將其改為師徒傳授、宗門相屬。他在澱山湖建白蓮懺堂,自稱導師,坐受眾拜,又規定徒眾以“普覺妙道”四字命名,從而建立了一個比較定型的教門。初期的白蓮教曾遭到官方禁止,茅子元被流放到江州(今江西九江),但白蓮教卻因教義淺顯、修行簡便而得以傳播。迄南宋後期,雖仍被一些地方官府和以正統自居的佛教僧侶視為“事魔邪黨”,但已到處有人傳習,甚至遠播到蒙古統治下的北方。
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廬山東林寺和澱山湖白蓮堂是元代白蓮教的兩個中心,劉遺民和茅子升成了白蓮教的兩個創始人。白蓮教以“普化在家清信之士”為號召,形成了一大批有家室的職業教徒,稱白蓮道人。因其“在家出家”,不剃髮,不穿僧衣,又被稱為不剃染道人或有發僧。元代由白蓮道人組成的堂庵遍佈南北各地,聚徒多者千百,少者數十,規模堪與佛寺道觀相比。堂庵供奉阿彌陀佛、觀音、彌樂佛(合稱彌陀三聖)等佛像,上為皇家祝福祈壽,下為地方主辦佛事,也有一些修路築橋之類的善舉。堂庵多擁有田地資產,主持者往往父死子繼,世代相傳,堂庵的財產實際上是主持者世傳的家產。有些頭面道人勾通官府,交結豪強,成為地方一霸。
經過長期流傳,元代白蓮教的組織和教義都發生了變化,戒律鬆懈,宗派林立。一部分教派崇奉彌勒佛,宣揚“彌勒下生”這一本屬彌勒淨土法門的宗教讖言;有的教徒夜聚明散,集眾滋事,間或武裝反抗元廷統治。至大元年(1308年),朝廷忌白蓮教勢力過大,下令禁止。仁宗即位(1311年)後,曾恢復合法地位。但十年後英宗即位,活動又遭限制。因此,許多地方的白蓮教組織對官府抱敵對態度,加之其信徒以下層群眾居多,故當元末社會矛盾激化時,一些白蓮教組織成為率先反元的力量。
元末紅巾起義的領導人韓山童、劉福通、徐壽輝、鄒普勝等都是白蓮教徒,他們以明王(即阿彌陀佛)出世和彌勒下生的讖言鼓動群眾,產生了很大影響。
韓山童實乃北魏時期與楊忠一起剿滅東魏高歡的大將韋孝寬的傳人,高歡獻北齊領土助宇文泰稱帝,高歡和賀拔嶽都是北魏名將爾朱榮的心腹部曲,爾朱榮是繼北魏文帝時期馮妙蓮私侍衛、武帝去世胡太后垂簾聽政以後用武力打倒胡太后將北魏皇權收入囊中的北魏頭號權臣,楊忠後代後來剿滅宇文家族稱帝,韋孝寬則一直尚未稱帝。韓山童出生於趙州欒城今河北欒城)一信仰白蓮教的家庭。成年後一邊務農,一邊傳播白蓮教,宣傳“彌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張推翻元朝統治。韓山童作為北方白蓮教主,以宣傳白蓮教的方式廣收門徒,劉福通與羅文素、杜遵道、盛文鬱、王顯忠、韓咬兒等成為韓山童最早的一批信徒。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強徵15萬民工修築黃河堤壩。實踐表明,大興土木、橫徵暴斂一般會引發農民起義,韓山童、劉福通認為時機已到,編造“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民謠,四處傳播;同時在河道中埋設一石人,背刻“石人一隻眼,挑動黃河天下反”的讖語。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動,韓、劉乘機在潁州潁上發動起義,為了順應封建法理,韓自稱是宋徽宗八世孫。當地縣令急調軍隊圍剿,韓山童不幸被俘,隨即被殺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劉福通1321年出生於安徽省界首市境內劉肖鎮的一個鉅富之家。劉福通自幼性情豪爽,聰明過人,素懷大志。青年時曾任朱皋鎮巡檢,正直仗義。適值元末殘暴統治,豫南皖北百姓塗炭,怨聲載道,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此社會背景下,元朝欽差賈魯以修河為名,向劉家勒索珍獸白鹿未逞,於是假公濟私,改河道,毀劉宅。劉福通於國仇家恨之下,遂決心造反滅元。劉福通與韓山童為起義做了大量準備工作,白蓮教主韓山童自稱是靖康之變後隨精忠報國的岳飛擁護趙構到杭州繼位的南宋大將韓世忠的後代,他的大弟子劉福通自稱是鎮壓過《水滸傳》中宋江方臘起義的南宋大將劉光世的後代,他們將證權定名為“大宋”以求延續宋朝的國祚,他們在組織上聯合白蓮教,在輿論上則把鬥爭矛頭集中對準異族統治者。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韓山童、劉福通等在河北永年縣聚會。殺白馬黑牛,誓告天地,決定起義。不料訊息走漏,遭官軍突襲圍捕,韓山童被捕遇難,劉福通逃回潁州。同年五月,劉福通在潁州率眾起義,迅速攻克潁州城,點燃了元末農民大起義的烽火。劉福通率紅巾軍首破潁州,隨即進軍河南,佔朱皋,據倉慄,連破羅山、真陽、確山,又克舞陽、葉縣等地,橫斷豫南。同年九月,劉福通揮兵南進,相繼攻佔汝寧府、光州、息州,義軍勝利壯大,隊伍擴充至20萬眾。
至正十二年1352年),劉福通率紅巾軍先後大敗元軍主將赫斯虎赤,斬元大將鞏卜班,擊敗帖木兒30萬精銳之師,屢戰屢勝,威震元廷。此時,漢人地主李思齊勾結元軍,從背後偷襲義軍,劉福通從汝寧退守亳州。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二月,劉福通與八禿會戰,殺八禿,敗元軍。其後引軍向南,攻佔安豐,進圍廬州今合肥)。
至正十五年1355年),劉福通迎韓山童之子韓林兒到亳州今安徽毫州),稱“小明王”,建立證權,國號大宋,年號龍鳳,劉福通與羅文素同為平章。同年二月,由於戰略失誤,義軍主力北上,亳州遭元軍圍困,劉福通保小明王血戰突圍,南奔安豐,這是紅巾軍起義以來遭到的第一次大挫折。劉福通的過人之處,就在於他受挫不餒,退駐安豐不久,劉福通率軍北上反擊,連破元軍,聲威復振。
至正十七年1357年)六月,劉福通親率主力攻陷汴梁,但劉福通後來孤軍無援,擁韓林兒敗走安豐。接著,北伐的三路大軍因各自為戰,互難支援,相繼失利。劉福通在極艱難的形勢下堅守安豐,時間達四年又九個月。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派部將呂珍突襲安豐,劉福通不幸在安豐陣亡,韓林兒則被朱元璋接往滁州宗陽宮。兩年後,朱元璋遣左丞廖永忠用船將韓林兒溺死於瓜步。
徐壽輝的師父叫彭瑩玉。彭瑩玉實乃北魏時期與楊堅一起剿滅南陳後主陳叔寶的大將燕榮的傳人,陳叔寶獻南陳領土助楊堅稱帝,燕榮的父親燕偘和賀拔嶽、李虎、宇文泰、高歡、楊忠、韋孝寬以及陳霸先在北魏時期是競爭對手,李虎的後代後來剿滅楊氏家族稱帝,燕榮則一直尚未稱帝。徐壽輝是羅田多雲鄉上五堡今天堂九資河)人,原是販賣土布的小商販。他身格魁偉,相貌非凡,為人正直,見義勇為,在群眾中享有很高威信。
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五月,北方白蓮教會的韓山童、劉福通等人在大別山北面發動幾萬黃河民工起義,直打到大別山腳下的光山縣。對元朝統治早就不滿的徐壽輝,見時機已到,便與麻城鐵匠鄒普勝、江西宜春縣和尚彭瑩玉等人到一起,在鄂東一帶宣傳“天下大亂,彌勒佛就要降生”的思想,並於同年八月,在大別山主峰所在地的多雲山莊即天堂寨)中發動起義,徐壽輝被擁戴為首領。起義軍頭裹紅巾,故稱為紅巾軍或紅軍;同時他們都信奉彌勒佛,燒香集眾,亦稱“香軍”。徐率領的紅巾軍,一舉攻取了羅田縣城。九月,打敗了元朝的威順王寬撤不花,攻佔了蘄州今蘄春)和黃州今黃岡),並在水陸要衝之地蘄水今湖北浠水)建都,國號“天完”“大”上加“一”為“天”,“元”上加“宀”是“完,“天完”表示壓倒“大元”),定年號為“治平”;設定統軍元帥府、中書省、樞密院以及中央六部吏、戶、禮、兵、刑、工)等軍政機構,任命鄒普勝為太師,倪文俊為領軍元帥,陳友諒為元帥簿書椽;鑄有銅印,發行錢幣;徐壽輝也在蘄水縣城附近的清泉師太殿上稱皇帝即位。徐壽輝建立證權後,提出了“摧富益貧”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貧苦農民的擁護,紅巾軍很快發展到幾十萬人。徐以現今黃岡市為中心根據地,派出兩路大軍向江西、湖南挺進。
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徐壽輝遣丁普朗、徐明達攻陷漢陽及興國府今湖北省陽新縣),鄒普勝攻陷武昌,曾法興攻陷安陸、沔陽,歐祥攻陷袁州,陶九攻陷瑞州,許甲攻陷衡州,項普略攻陷饒州、徽州、信州,而徐壽輝則攻陷江州今江西九江)。紅巾軍紀律嚴明,不淫不殺,每攻克一地,只把歸附的人登名於戶籍,餘無所擾,因而深得人心,隊伍迅速擴充套件到百萬人,縱橫馳騁於長江南北,很快控制了湖北、湖南、江南、浙江以及福建等廣大地區。當時有首民謠說:“滿城都是火,官府到處躲;城裡無一人,紅軍府上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元統治者調集幾省軍隊,對紅巾軍根據地進行圍剿,天完證權的重要領導人彭瑩玉戰死,國都蘄水縣城也被攻破,“蓮臺省”將士四百餘人壯烈犧牲。徐率領部隊先後退到黃梅縣挪步園一帶和沔陽縣的濱湖地區堅持戰鬥,同時對軍隊也進行整頓。第二年春天,紅巾軍大舉反攻,重新攻取江西、湖南,並控制了四川盆地和陝西的一部分地區。武漢大將倪文俊迎接徐壽輝到漢陽縣城今湖北武漢)重新建都,改年號為“太平”。隨後,徐又派人到羅田故里多雲山中建田元殿,筑紫雲臺,還在山之最高處立了一塊“無敵碑”,以誇示其功績。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元軍懾於劉福通、張士誠等農民起義軍勢力壯大,抽調長江中游兵力前往鎮壓。天完兵勢復振,於次年再次攻取湖廣、江西的許多地區。
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正月,天完遷都漢陽,但徐壽輝本人受丞相倪文俊操縱,虛有帝名。
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正當紅巾軍迅速壯大,士氣日盛的時候,徐壽輝的部將倪文俊卻心懷叵測,企圖暗殺徐壽輝,篡奪帝位。其陰謀敗露後,倪文俊自漢陽逃往黃州,被九江大將陳友諒所捕殺。陳因功升任平章政事,併吞並了倪的舊部。
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夏,陳友諒攻克龍興今江西南昌),徐壽輝欲遷都龍興,陳友諒不從,遂止。
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十二月,徐壽輝從漢陽出發,仍欲遷都龍興,至江州今江西九江),陳友諒伏兵城外,盡殺其左右部屬。此時陳友諒已掌管著軍政大權,便權慾薰心,自稱漢王,設定王府官屬,並暗中將徐壽輝的心腹部將逐一殺害。
元至正二十年1360),陳友諒暗置伏兵,以察言觀色看作戰地形為由,將徐壽輝誘騙至太平今安徽當塗)附近的採石鎮,將其殺害。陳友諒自即皇帝位,國號漢,改年號為大義。然而陳友諒卻在三年以後被朱元璋擊敗。
鄒普勝,元末農民起義將領,麻城人,少時以鍊鐵為生。至正十一年(1351年),徐壽輝組織群眾,密謀抗元,攜鐵至他家,囑代制鋤鍬等器具。他知徐壽輝有大志,乃深與交結,共謀大舉。同年七月,起義軍佔領蘄州今湖北蘄舂),他與彭瑩玉共推徐壽輝為首領。徐壽輝建國稱帝后,鄒普勝被封為太師。次年,他率兵沿江西上,直取漢陽今武漢市漢陽區),進逼江夏今武漢市武昌區),不久據有池陽、太平今安徽當塗)等地。陳友諒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之時,鄒普勝仍稱太師;在陳友諒篡位直到敗亡以前,他一直任太師之職。
相傳鄒普勝不僅會打鐵,還是一道人,善卜天機,精通玄學。元末,蒙古的野蠻統治早已不得人心,也即天運已盡,各處農民紛紛起義、造反。在陳友諒挾持徐壽輝以後,鄒普勝又加入了陳友諒的隊伍,當上了軍師,和朱元璋率領、劉伯溫當軍師的起義軍,互相爭奪天下。兩軍相爭,鄒普勝為陳友諒出謀劃策,打了九十九次勝仗,但最後一仗,陳友諒卻戰敗中箭身亡。這個戰役就是1363年4月至7月的歷時85天的“鄱陽湖大戰”。
朱元璋統一了中國,做了皇帝,建立了大明王朝。當時劉伯溫曾在朱元璋面前極力推薦鄒普勝,召請他來共治天下。但鄒普勝自友諒兵敗之後,慚愧得無地自容,就隱姓埋名,取野鶴閒雲之意,自名為何野雲,以其青年時期所習天文、地理、土木、建築、冶金等技術謀生。在這之後的幾十年間,何野雲避禍至河南省南部淮河北面的正陽縣,至今其後人已經發展到了幾十個村落,計有大鄒寨、小鄒寨、鄒樓等萬餘人。但其族人皆知其祖先來自湖北麻城。
喜歡天飛傳請大家收藏:()天飛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