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但凡是心臟的手術,術中需要對患者進行肝素化。
肝素化,就意味著需要使用大量的肝素。
老爺子的血小板這麼低,身體的止血能力就比較差。
再加上肝素抗凝,術中的出血肯定非常的多。
手術的風險會比較高。
而且,這位老爺子的預期壽命只有一年半。這種情況下,給老爺子做這麼大的手術真的合適嗎?
這個問題,鄭毅在自己的心裡已經給出了一個答桉:
不合適。
那麼最適合老爺子的治療方式,就是冠狀動脈支架置入了。
但是。
如果給老爺子進行冠狀動脈支架置入的話,同樣也有另一個問題。
那就是支架的選擇。
冠狀動脈支架的選擇,和冠狀動脈支架的發展息息相關。
說到冠狀動脈支架的起源,要說到20世紀八十年代初了。
早在那個時間,醫生就已經意識到給心臟供血的冠狀動脈狹窄之後,會引發的一系列問題。
那個時候,一位阿根廷醫生就提出了一個設想:
用支架撐開硬化、狹窄的心臟冠狀動脈。
研發冠狀動脈支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其中最具有難度的挑戰是,如何將它做得既有韌性,又有硬度。
支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韌性,才可以透過方向不定、分支角度較大的冠狀動脈。
同樣,支架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硬度,才可以撐住已被擴開的狹窄動脈內腔,使其不會回縮。
幸運的是,這個設想很快就實現了。
支架設計工程師在選材和構造上,經過不懈努力,解決了種種的難題,終於成功地生產出了第一代動脈支架。
那時候的支架,就是第一代冠脈支架,被稱為裸金屬支架,也就是俗稱的bs。
後來,就在1984年,我國就進行了第一例心臟支架介入手術。
但是裸金屬支架卻有很大的問題。
那就是支架畢竟也是一個異物。
就和放了機械瓣膜在心臟裡,機械瓣膜周圍會容易形成血栓一樣。
這個支架,同樣是一個金屬異物。
既然是金屬異物,那麼當支架置入之後,人體就會把支架和動脈膜接觸的部位當成創傷區。有了創傷,人體就要對其進行修復。
於是,動脈的支架處就會出現反應。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這些反應會使得金屬支架內的組織增生,甚至會造成支架內的狹窄。使得原本暢通了的動脈重新狹窄,甚至堵塞。
說句不好聽的,就是這個手術白做了。
但是,只要捱過了前期的這些反應,支架就會有良好的通暢率。
可是,太多的患者沒有捱過支架的早期狹窄。<s的早期通暢率是最大的挑戰。
因為上述原因,當金屬支架成功地用於臨床治療後,第二個挑戰就是如何克服人體對支架的“攻擊”。
因為這種“攻擊”是以血小板系統的活化為基礎的。所以為了改善支架的通暢率,人們發明了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在冠狀動脈支架之後,患者需要吃長時間的抗血小板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