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官家。”崔與之嘴角微微一撇,心嘆官家還是會雷霆手段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薛極倒臺,許多人在大殿也站不住了,紛紛出列自述罪責,趙昀一一處置,絕不姑息。
時至傍晚,趙昀與眾臣仍是滴水未進,處置的史黨人員已經達到了近百人,幾乎涵蓋了當朝大多數權貴。
直此刻,參知政事宣繒與通奉大夫胡榘同步出列。
“二位卿家有何事?”
“老臣自覺年邁無力,無法再處理政務,想要辭官乞祠,望官家成全。”這二人都是聰明人,又與史彌遠是極為親近之人,倒史案一出,他們在朝堂上也再無立足之地,倒不如儘早離去,落個好下場。
“唉!要走的朕也留不住,就如卿家所願吧。”這二人其實都是實幹之才,趙昀也不想動他們,但念在二人年紀確實已經老邁,留在朝堂容易受他人譏諷,倒不如給他們先尋個好歸宿:“宣卿就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吧,提舉洞霄宮。胡卿就以龍圖閣大學士,正奉大夫致仕吧,你二人放心,朕不會虧待有功之臣,且去吧。”
“多謝官家。”兩位大學士結伴走出大殿,他們雖然依附在史彌遠麾下,但政務有績,勤政為民,也算是揹著奸佞名聲的好臣子吧。
值此刻,史彌遠身後只剩下稀稀拉拉的數人,但他本人依舊是雲淡風輕,等待趙昀對他的最終安排。
但趙昀此刻卻將目光落在了另外一人身上:“袁卿。”
“老臣在。”袁韶大步出列,神態毫無懼色,一副坦然態度。
“今日朕判罰了這麼多人,你說朕做的是不是有些過於嚴厲了?”趙昀對這個道貌岸然的老傢伙笑問道。
“官家處置公允,眾臣心悅誠服,貪瀆之人咎由自取,與官家無礙。”袁韶情真意切的回應道。
“嗯,袁卿如此一說,朕心中也舒暢不少,朕還想聽一聽袁卿對結黨的看法?”
“結黨想來是朝堂大忌,國之政事於官家來說紛雜繁瑣,需要接納各方諫言,採其良策而施行,用其良法而惠民,而結黨營私,便堵塞了朝堂言論,形成了混淆視聽的風氣,致使有識之士不得諫,有策之人不得說,即便一朝說出,若與結黨之派意見相左,利益相悖,那也會受到其人群起而攻之,官家雖有聖心獨裁,但耳旁風言風語過多,也會影響諸多判斷。
其次,無論是朋黨,還是同年黨,他們糾結在一起更多的是謀取私人利益,對家國利益置若罔聞,一旦私利過大,他們便會鋌而走險,進而形成知法犯法,淹沒良知,加之又獨尊一人,此人若是心存歹念,更有可能威脅朝堂,禍害天下。
再說史書,無論是閹黨,還是外戚黨派,亦或者同鄉黨派,極少有留下好名聲的人,清正之人不屑於結黨,不願在皇帝面前生了猜忌……”袁韶的確是論辯的一把好手,道理淺進深出,說的句句都是良言。
“嗯,袁卿所言正合朕心,那敢問袁卿以身作則了否?”趙昀笑盈盈的問道。
“官家,只以結黨論,老臣也以結黨言,老臣的確與史相有同鄉同年之誼,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也全賴史相扶持,但老臣無論在地方,還是在京師為政以勤,恪盡職守,不敢懈怠分毫。”袁韶拱手答。
“嗯,既然袁卿都這般說了,那朕也就列舉一二,臨安府尹在袁卿上任之前賦稅是多少?今歲賦稅又是多少?重稅盤剝也是良臣所為,若只是如此,朕可以公事論處,但賦稅加重,國庫收納如舊,這些多出來的銀子去了何處?”趙昀要揭開袁韶這層皮,就要揭的徹底。
“銀兩皆有跡可尋,老臣未貪一分,官家可去老臣家中抄查,看是否有貪瀆罪證。”袁韶這句話倒沒有作假,這也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所收重稅他不否認,但得銀皆以公事外放。
“是嗎,薛極拿銀,只言公事,可有憑證,你私自放銀,可與朝廷稟報?難道還是朕冤枉了你不成?”趙昀怒目作問。
“薛極官高,又有史相之令,當時家國統籌皆出史相之手,史相要銀,老臣豈敢不放?”袁韶還在強辯。
“這就是你所說的朋黨弊端吧,既如此你與薛極之流又有何異?”私放官銀,不與朝廷報備,這套行政流程本來就是不當,袁韶的強詞奪理讓趙昀更為憤怒。
“官家非要這麼說,老臣也只得認下,但老臣為政……”
“這不是你做錯事的藉口,功是功,過是過,若人人都功過相抵,那要朝廷律法幹什麼?你也活了這麼大一把年紀了,怎麼還是這般小孩脾氣,你平素的沉著冷靜,談笑風生去了何處?”趙昀對此嗤之以鼻。
袁韶此刻終究是默言,既然已經攪進了這個泥潭,想要脫身何談容易,自詡高潔之人,也不看背後爬上來的路是多麼的難看骯髒。
“袁韶,朕從未否認過你的才華,但你一心不知悔改,朕也再難用你。你就以少傅致仕吧,也算是對你這麼多年來的苦勞的獎賞。”趙昀其實私底下多次詢問過其他官員對袁韶的看法,由將其留任之意,但崔與之、全績等人對其都甚是厭惡,趙昀也不想將其留在身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多謝官家。”袁韶甩袖離殿,心中多有不服,他本是一個有極強執行力的幹吏,如此做法他認為埋沒了自己。
諸人安頓完畢,只剩下倒史案的案首黨魁史彌遠了。
“史相!”趙昀姿態已經十分疲倦,但還是強行打起精神,正襟危坐呼喚史彌遠。
這是趙昀一生無法越過的一個人,若沒有這個人他也當不上皇帝,但既然得了皇帝之權,就要行皇帝之事,任人拿捏為傀儡不是趙昀的性恪。
“老臣在。”史彌遠慢悠悠的走到殿中,拱手一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