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的時間,足夠李承光去操作任何事情了。
當然,做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只是為了幫助李承光站穩腳跟,而是他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李元吉的認可。
十二年的精心培育,兩年的監國經歷,期間的任何事情,李元吉都看在眼裡。
這是傳承,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將這座江山交給自己的下一代,在他們站穩腳跟之前,替他們撐腰,繼續保護他們。
這樣,可以避免權力更迭的時候,國家不可避免的混亂。
新皇登基,人事變動是肯定的,一些老臣就算再不滿意,老皇帝還在那站著呢,吹鼻子瞪眼的你敢做一個試試?都不用新皇帝動手,老皇帝都能啪啪的弄死你。
不管外面怎麼傳的,神元二十一年,二月初二,李承光的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李元吉也被尊為太上皇,此後,李元吉便經常出現在太平坊老齊王府內,那裡才是他真正起家的地方,那裡對於他來說,才更像是一個家。
而後,李元吉也偶爾的會去一趟洛州,看一看那裡,甚至還去了一趟海城,看了看那座自己從未見過的造船廠,檢閱了大唐的水師。
神元二十一年走完之後,神元這個年號戛然而止,新帝登基,自然不可能沿用老年號,哪怕李元吉還在世。
所以,神元二十二年,變成了開元元年,不經意之間,李承光也搶了歷史上屬於後代子孫的年號。
李元吉過上了真正自己想過的生活,無憂無慮,什麼事情都不用操心,隨時可以來上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時間繼續推移著,當年的老臣一個個的逝去,魏徵,李靖,李績,緊隨二人之後,房玄齡也緊跟著去了。
轉眼間,當年的老臣也只剩下了一個混不吝程知節,好在自己第一個調教出來的馬周還算年輕,剛剛步入中年而已。
薛仁貴等人也在軍中混出了名堂,如今已是一師之長,未來前途可期。
李承光延續了李元吉的思路,沒有去限制太子的人選,也沒有去在意他們的身份。
最終李承光選擇了庶出子李元作為太子,並且沿用著老套路,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開始親自去培養自己的太子。
李元吉則是一直關注著一個女人,武士彠的次女,此女的確不一般,李元吉曾經遠遠的看過一次,模樣自然是不用說,傾國傾城,甚至年輕時期的楊氏,觀音婢都要略遜一籌。
藉助著已故父親的人脈,這個次女依舊夢想著登上豪門,可謂野心依舊。
李元吉不知道她將來會不會重走歷史上的那一步,雖然歷史上她的發家是因為李世民將其招入了宮中,而這一世自己並沒有招入她,但是在之前的選妃的時候,她卻是出現了,最終被李元吉給拿了下去。
於是,李元吉動手了,暗中指使,將其嫁給了一個普通百姓,其實也不算普通,家中也算是富有,至少不缺吃穿,還頂著縣子的爵位,但對於她來說,這個舞臺太小了,她等不起。
於是,成親的第二年,她的丈夫便死於意外,醫學已經相對發達了些,死因很快也查了出來,死於破傷風發作,而其早年也是在軍中打過仗的,所以這個死因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而此時,她只剩下一個月即將臨盆,這讓她看到了一絲希望,打算生下這個孩子以後就離開,繼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然而一直關注著她的李元吉,卻看出了一些不尋常的地方,不管男方是否死於意外,這個女人絕對不能再留了,否則說不準什麼時候就要亂了朝政。
於是,一個月後,她也死了,死於難產,好在腹中的胎兒是保住了。
開元二十年,六十六歲的太上皇李元吉徹底的閉上了眼睛,當太上皇駕崩的訃告發往全國的時候,整個大唐哭泣聲一片,家家戶戶,全部自願的掛上了白色的燈籠,以此來緬懷給他們帶來新生的一代明君……
李元吉的人生分為三個部分,當齊王的那二十五年,當皇帝的那二十一年,當太上皇的那二十年。
而最後尷尬的是,禮部官員,竟然不知道該給李元吉定下什麼樣的一個廟號與諡號。
因為他們發現,所有的廟號與諡號,似乎都無法將李元吉這一生的功績與貢獻表達出來。
……
公元3000年,長安,高樓大廈林立,三四百米高的樓房到處可見。
太平坊內,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街邊的店鋪早已經不知道推倒重建了多少次。
來自於海外各地的百姓,在導遊的帶領下,在大唐禁軍的監視下,輕飄飄的,靜悄悄的走進這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曆史的齊王府。
李元吉定下的移民政策被後代延續了下來,所以現在世界上只有大唐一個國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漢人。
“現在我們所參觀的,是兩千四百多年前太上皇帝親自規劃並且監督建造的王府,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個沒有被推倒重建的建築……”
全書完……
喜歡唐朝最佳閒王請大家收藏:()唐朝最佳閒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