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吉這一年過的很輕鬆,皇后也很開心,丈夫終於有時間天天陪著自己了,雖然也會抽時間去陪其他嬪妃,但是一個月總有半數的時間是在自己這裡的,夫妻二人過的很是恩愛,而皇后的臉上也是赤果果的掛著滿臉的幸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而李元吉,已經消失在朝廷視線中太久太久了。
神元二十年,正旦朝會,身為皇帝的李元吉這才露了一面,精神頭看起來比之前更加好了,身體似乎也更壯了。
本以為鍛鍊了一年的太子,將會在這次的朝會過後被收回監國的權力,但是結果讓大臣們失望了。
很多事情,都是太子在做的,說是皇帝主持的朝會,實際上說是太子在操作也不為過,李元吉就像是個吉娃娃一樣的出現在大殿中,然後走著流程,對於這些政事,顯然沒有之前上心了。
朝會結束了,李元吉並沒有收回李承光監國的權力,太子監國依舊還要持續下去,還要多久?沒人知道,或許還要幾年,或許還要很久,或許要一直這樣到太子登基。
大臣們摸不準,也想不明白,但唯一在眾人心中敞亮的一件事情就是,太子在登基之前,完全可以無縫對接。
而在這一年內,太子也提拔了一些自己人,雖然這些人現在還不夠資格登上高位,但那不是早晚的事嗎?
皇帝並沒有制止,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事情是皇帝允許的。
而這最大的結果是什麼?還是那句話,無縫對接。
有太子罩著,有皇帝的默許,他們可以提前進入一些重要部門,接觸到重要的職位,去適應,去習慣,他們有時間,也有資本,他們沒有什麼好怕的,他們所缺的,只是資歷,只是等太子登基,然後等他們在官場混了一二十年,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內閣了。
另一方面,太子也在朝中收割著自己的人脈,一些有能力的,又有人品的,都是李承光拉攏的物件。
面對太子如此明目張膽的拉幫結派,皇帝同樣沒有任何的表示,難道皇帝已經被架空了嗎?
顯然不是,至少內閣大臣們很清楚李元吉的計劃,所以架空是不存在的,他們甚至經常跑去跟李元吉彙報太子的所作所為,以及官員中的議論。
只要皇帝開口說上一句話,這些內閣大臣們絕對會第一個站出來支援皇帝,太子?沒登基之前,你又是誰?
現在有皇帝罩著,所以大臣們聽你的,可皇帝若是不罩你了,你又算哪根蔥?
好在這種事情並沒有真的發生,李元吉沒有為難大臣,李承光同樣也能理解這些大臣,也並未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因為對於李承光來說,父皇對於內閣大臣們的這一番安排,同樣也是他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為將來的某一天,他也會用到同樣的方法。
這並非大臣們的不忠,而是為了選擇一個合格的接班人必須要走的流程,這是對整個大唐負責,是對整個民族的負責。
神元十九年的稅收終究還是沒有突破千萬貫,但是在接下來的神元二十年,朝廷總稅收卻是一腳踹破了千萬貫的大門,這與李承光的勵精圖治離不開關係,同樣也與李元吉的全面佈局離不開關係。
為此,李元吉整整佈局了二十年的時間,準備了整整二十年,才有了現在結花開果的這一刻。
現在的唐人,是幸福的,但他們所享受的幸福,卻是父輩們一步一個腳印,一滴一滴汗水走出來的。
太子監國,從神元十九年開始,走完了神元二十年,整整兩年的時間,兩年間改變了很多人和事,李承光也更加成熟了,也更像一個當權者了。
當時間邁入神元二十一年正旦之前的半個月,李元吉再一次的與李承光促膝長談了一番。
這一次,父子二人談論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說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李承光知道的,不知道的,當父子二人結束談話的時候,李承光整個眼眶是通紅的,這一天,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又堅強了多少次。
這一天,他更加佩服自己的父親了。
神元二十一年,正旦大朝會。
這一次的朝會,改變了以往的流程,朝會剛一開始,便是一道聖旨從天而降,念這道聖旨的依舊還是宋忠,這個皇帝最信任的貼身人,雖然他只是個太監。
這道聖旨並非別的,而是一道禪位聖旨,四十六歲的李元吉,將自己的皇位讓給了剛剛二十二歲的太子李承光,將於一個月後,二月二舉行登基大典。
這個訊息猶如晴天霹靂一般,迅速的傳至了大唐的每一個角落,無數人為其落下了眼淚。
皇位的更迭,往往意味著皇帝駕崩了,雖然是禪位,但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還是誤認為皇帝的身體不行了,大限不久了。
而對於這個皇帝,他們是真心的欽佩的,毫不過份的說,大唐九成以上的家庭,都有一道李元吉的長生牌。
關於李元吉的身體,官府也進行了解釋,雖然他們自己也是一臉懵逼,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但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們必須要解釋。
唯一知道真相的,除了李元吉與內閣之外,多了一個李承光。
正旦前半月的那次談話,李元吉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了。
禪位,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是李元吉想趁著現在自己還不算太老,還沒有昏庸的時候,就將太子扶上位,就算自己只能夠活到六十歲,那麼這中間也至少還有十四年的時間可以去為太子撐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