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就聽說過賀家雲章的才名,如今看來,不僅有才氣,這做官也很有一套,將這新丹縣治理得比之前的鐘縣令好太多,並不像他以前以為的清高和不通俗務。
這次賀雲章沒再反對,簡:“之前要多謝華少爺去信讓何千戶關照我,當然還有華家商行,沒有這些,我們不可能這麼順暢地回來。”
華笳聽簡心裡有種哭笑不得的感覺,他接到何曾鳴的信了,何曾鳴信裡雖沒把話說透,但他可以猜得出來,邊城嚴副將的事簡樂陽是摻了一腳的,並且讓羅將軍極為看好,往後倉河幫在邊關行商,可以得到羅將軍的庇護,這樣的待遇就連華家商行也得不到,所以簡樂陽在其中所做的事又怎可能簡單得了。
不過這事並未對外宣傳,華笳也只能藏在心裡,他很清楚傳開來的後果,回道:“對我而言舉手之勞,何況何兄之前見過樂幫主,對樂幫主印象頗深。樂幫主在邊境行事順利,對我而言也大有好處,華家商行還想從倉河幫這裡取點貨,還請樂幫主通融一二?”
華笳帶著說笑的語氣,簡樂陽當然沒有不答應的,華家是大客戶,貨走得多倉河幫的資金也能更快回籠,所以兩人幾句話就敲定了這趟買賣,之後華笳又託倉河幫幫忙運送一批貨物,簡樂陽自然不會推拒這生意。
因為倉河幫的這趟成功的北行,船運的生意又逐漸回暖,那些商人從倉河幫這裡取貨,難道還能好意思不託倉河幫運送貨物?那以後就別想再從倉河幫手裡得到好處了,因而柳府和青姚幫對倉河幫的封鎖,自動解除了一部分。
如今華家又加入,相信訊息傳開來,柳府和青姚幫程幫主,又能氣得吐血。
華笳除了來談生意,又給倉河幫送來一大筆銀子,也就是上回取走的玻璃製品出手後的利潤分成,短短時間內,倉河幫賬面上的銀子已達數十萬兩了,每回看到這數字,丘譚總忍不住擦擦眼睛再三確認它的真實性,以前黃老大能為了幾百上幹兩銀子謀財害命,放在樂老大面前連提鞋的資格都沒有,所以簡樂陽是哥兒還是男子又有什麼重要的?
他能做得比許多男兒都出當晚回家,簡娘告訴簡樂陽一件事,大屋那邊的簡荷花也要出嫁了。
“今天荷花她小姑回來了,還出來走了會兒,這事是她親口跟咱村裡人說的,說這親事是她跟荷花三叔一起挑中的,只要荷花肯點頭,對方光是彩禮就要大幾百兩銀子,我總覺得這事挺玄乎。對了,她在村裡走動的時候,荷花三嬸跟在後面侍候著呢”
同是女人,看到劉氏被老太太壓榨簡娘卻一點同情心都沒有,看劉氏對簡婉所做的事就知道這人不值得別人同情,所以她有現在的遭遇也是她自己造成的。
簡娘今日遠遠見了簡婉一面,簡婉沒走過來跟她說話,她也沒自己湊過去找不痛快,但那點距離也足夠簡娘看出簡婉的變化了,造成這一切的卻是簡婉的親三哥三嫂,當然還有她親爹親娘,還包括簡婉自己。
簡樂陽漫不經心地笑了笑:“簡婉嫁的人家有權,簡荷花嫁的人家算是有錢了?所以最後得利的還是咱家這三叔?簡婉折騰了這一圈圖什麼呢?”
簡娘又哪裡知道,以前的簡婉雖然性子驕縱了些,卻大咧咧的沒什麼心眼,現在的簡婉卻讓人不知道她究竟要做什麼了,那一大家子,都不用他們家做什麼自己就夠折騰的了。
村裡今年的新鮮事不少,簡文遠透過府試成為童生,簡荷花又要嫁到大戶人家去了,村裡人還以為會看到熱鬧的三聘六禮,不料沒過多長時間,一抬轎子就將簡荷花抬走了,什麼程式都沒有走,當轎子出了村子時,大家才意識到,這哪裡是正經的嫁娶,這是給人家做小吧等小王氏在村裡炫耀男方家裡多富貴,送了多少禮上門,大部分村民朝她家呸了一口,這完全是賣女兒的架勢,還有臉炫耀?跟簡夫子一家相比,簡家大屋那邊做事越來越不講究了。
這下村老們也更不樂意跟簡家大屋過多接觸了,如果事先知道簡家要將簡荷花送別人家做妾室,說不定還要上簡家大屋找簡老爺子談談心,勸他打消這樣的做法,有個侄女給別人當妾室,簡老三能有多好的名聲?可現在已經生米做成熟飯了,簡家大屋的架勢像是一條道走到黑村老們這時候慶幸簡夫子和大屋那邊早分了家,否則還會影響簡夫子和簡文遠,就是現在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影響,好在村裡現在幾乎認定,簡夫子並非簡老太太親生的,只是他的身世還需要那對老夫妻開口。
簡娘知道這事後用了一連串的“難怪“來表達她的心情,簡婉哪可能真心實意地為簡荷花找門好親事,原來在這兒等著她呢,簡家二老能為了簡老三的前程將疼愛的親閨女嫁給一個傻子,為了錢財將不受重視的孫女送人做小,也不是做不出的事,否則,簡荷花又哪能“賣&039;出這樣個好價錢。
簡家大屋折騰到現在,手裡還能有多少銀子,可不就正好需要這筆錢財。
簡爹從頭至尾都沒對這件事作過任何評價,只是偶爾眼裡閃過複雜之色,雖知道自己身世有異,可到底一直在那個家裡長大的,親眼看著那個家走到這種地步心裡並不好受,可他不僅沒有立場去阻止什麼,而且他也沒辦法原諒那家人對他的妻兒做過的事,所以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去落井下石,而只是遠遠地旁觀。
轉眼,又到了簡文遠參加院試的時間,這次簡樂陽一家依舊從倉河鎮碼頭出發,坐船前往府城。
與去年簡爹坐船前去府城時的情景相比,如今倉河鎮的碼頭要熱鬧繁華得多,停靠在倉河鎮碼頭上的船隻,有不少是外來的,過路船客商人多了,受惠的自然是鎮上的商家與百姓,就連岸上的各種小吃攤販都增加了許多,叫賣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