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培育健康向上的孩子是家庭和社會共同的責任。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年輕的父母扮演和承擔著極其重要,而且無可替代的角色。
高爾基說過“愛孩子是老母雞也會做的事情,可是要善於教育他們,這是一樁大事,需要才能和全部的生活知識。”。
可見,如何去愛孩子,本身就蘊含著非常深奧的學問。所以我們說,愛孩子,首先應該從改變自己做起!做父母的必須明白,並非“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才是愛;也不是所謂的“打是親,罵是愛,不打不罵是害”、“棍棒下面出孝子”……
那麼,父母親到底怎麼做才是真正得愛孩子呢?
幼小的孩子是一張白紙,歲月在這張白紙上面劃上什麼痕跡,描上什麼顏色,決定著他她)最終將成就一幅什麼樣的圖畫。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是周圍人群對孩子的影響;而與孩子朝夕生活在一起的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一言一行對孩子的影響就不言而喻了。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好多時候並不需要父母說什麼和有意識地做些什麼,在耳濡目染中,孩子已經不知不覺地將他們的行為方式學到手了。這就是所謂的“潛移默化效應”,這種效應既看不見,也摸不到,但卻在不經意間實實在在地影響著孩子。
對於每一個人來說,其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都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而良好的行為方式和生活習慣將會讓孩子終身受益。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舊時的人們習慣於採用虛歲來記年齡,所以應該說的是兩歲看大,六歲看老。說的是,一個人長大以後是否有出息,兩歲的時候就可以看出一個大概;將來能否出人頭地,六歲的時候已經基本定型了。這種說法固然不能說絕對正確,因為入學之前的孩子畢竟還沒有接受系統的文化教育,但卻足以說明,一個人的基本性格是在0~6歲之間形成的。從現代科學的角度分析,每一個人可塑性最大的時候是嬰幼兒時期,因此,在不同的家庭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將會形成各不相同的基本性格。正如人們常說的那句話: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一個人的基本性格雖然在以後的學校教育和社會活動中會或多或少地發生一些改變,但卻永遠也不可能徹底跳出從小養成的那個基本框框。
當然我們也不否認,每一個人的性格與其遺傳因素是有一定關係的,但更多的還是後天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事實上,所謂的性格就是日久天長逐漸形成的一種行為習慣而已,但決定著每一個人人生價值和事業成敗的卻往往正是他的這種獨特的行為習慣,所以就有了“性格決定人生!”這一說法。
學前期恰好是孩子基本性格形成的黃金時期,在這個階段養成的行為習慣,包括思維方式、語言表達習慣、基本人際關係的認知與交往常識……將影響到孩子今後的成長和發展乃至整個人生。孩子在嬰幼兒期接觸最多的是他們的父母親,這就更加彰顯出這一時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當然,除了父母之外,其他家人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幼兒園的老師、小朋友,等等,也會對孩子產生一定的影響,但與父母親對其幼小孩子的影響相比,其他人的影響程度都是微乎其微的。
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他她)入小學、升中學……,逐漸越來越多地離開了父母的視線。而他們懂得東西也越來越多,慢慢地有了自己的主見,再也不是惟父母命是從的可愛模樣了。但請您不要忘記,您還必須得做稱職的父母,只是做的方式必須要慢慢地有所改變,更多的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在彼此的溝通中給孩子以正確的引導。需要切忌的一點是:隨著孩子的不斷成長,做父母的還必須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儘可能地利用新的知識和社會觀點來充實自己。這樣做的好處很多,一方面可以使自己不斷地汲取到更多知識的營養,從而進一步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全家人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還能給孩子做一個勤奮上進的好榜樣,也使他她)從小養成勤奮好學的良好習慣;而且最重要的是,陽光向上的知識型父母還能確保與孩子進行更順暢的、更高效率和更高質量的溝通。否則,持續不斷地接受文化知識和受社會新生事物影響的孩子會認為爸爸媽媽已經落伍了,什麼也不懂,他們也就不願意將所有的想法都說出來與父母交流了,從而出現了所謂的“代溝”。一旦出現了“代溝”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而避免出現“代溝”的唯一辦法就是父母親一定要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確保永遠都能夠保持一種年輕的心態,不要與社會的發展脫節。
在此,我引用前些年盛行的一套美式英語教材《走遍美國》中的一句話:it not easy to other!直譯過來的中文意思是:做媽媽很不容易!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看來,做母親不容易並不是國人的專利。不過我倒認為,這句英語應該修改為:it not easy to be a parent!做父母很不容易!
固然,做父母真的很不容易,而想要做稱職的父母就更不容易了,但每一對父母卻都必須不斷地學習和磨練,爭取做到稱職;因為這既是對孩子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
當然,父母們也大可不必過於緊張。事實上,撫育孩子儘管責任重大,而且非常辛苦,但更多的卻是無限的快樂和幸福,問題是看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情。為人之父母,不可以,也不應該為自己在撫育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付出了太多的辛苦,做出了很大的犧牲而有絲毫的抱怨和不耐煩;孩子是上帝賜予你們的禮物,讓你們有幸分享和見證他她)成長的每一刻,這是何等幸福的事情啊!要知道,時間一旦流逝之後是不可能回返的,所以,一定要珍惜孩子在自己身邊的每一天,珍惜自己可以給孩子帶來快樂的日子,珍惜可以使他她)有所獲益的一點一滴的教育和引導的機會!只要你們這樣做了,那麼,當孩子長大成人開始自己的人生之旅之後,你們才能沒有遺憾,你們和孩子也才能彼此都留有人生中最為美好的一段回憶!
在此,請所有做父母的一定要牢記:你們也許給不了自己的孩子高貴的出身、優越的生活和學習條件,但是你們大可不必因此而自責;這是因為,只要你們有能力塑造孩子優秀的性格和人品,培養他她)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專注的學習精神;那麼,你們就是天下最好的、最成功的父母!而這些,你們只要經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
還請所有做父母的明白:人過了40歲以後,大家見面以後聊天的話題往往都是各自的孩子了。所以,如果在40歲以後能夠以自己的孩子為榮,那麼你們就是成功的父母!反之,即使你們自己也許很成功,但你們的內心深處卻會永遠地留下對自己孩子不可彌補的遺憾!
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為能夠讓你們引以為榮的人才一定是有方法的,讓我們以聊天的方式開始吧。當你們細心地品味了以下各節所介紹的內容之後,相信你們會獲得不少有益的知識!
相信,此書將會為你們成為成功的父母助一臂之力……
話題1:你們準備好做父母了嗎?
成家立業,生兒育女,是人的一生中必然會經歷的事情。當年輕的夫妻準備生孩子前,一定要非常慎重地認真想一想:我們做好當爸爸媽媽的準備了嗎?我們已經擁有了當稱職的父母必須具備的才能和知識了嗎?
這裡所說的“準備”二字,既包括經濟方面的準備,也包括思想方面的準備和生活能力與知識積累方面的準備,而後面的兩個準備尤其重要。如果捫心自問,你們在這些方面的準備還沒有做得很好,那就先不要考慮生孩子的事情,而應該做的是好好地充實一番自己。這是因為,孩子的到來就意味著你們將會增加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襁褓中的小生命需要你們的培養和教育才能長大成人。因此,必須得在做好了各方面充分準備的情況下,你們才有權利,也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地迎接一個新生命的誕生;你們的孩子也才有可能在溫馨幸福的家庭中健康快樂地長大,成為一個對家庭負責,對社會有用的人。
話題2:不要著急,小東西會一天天長大的
儘管做好了喜迎新生命的各種準備,但是,當孩子真的到來時,仍然不可避免地會讓初為人父母的年輕夫妻感到非常地手忙腳亂一陣子。看著嗷嗷待哺的孩子,一時間真不知道應該怎樣來保護這個幼嫩的小生命,之前從書本上學習的育兒知識好像並沒有多大用處了。好在眼下大多有月嫂,或者老人照顧,倒也可以省心不少。只要處理好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小東西就會慢慢長大,做父母的大可不必過分擔心和焦慮。
母乳是孩子天然的和最理想的食品,其營養成分是任何一種高階配方奶粉所不可能達到的;而且,母乳餵養還有利於母親的身體恢復和孩子的情感需求,並有利於建立最和諧的母子關係;因此,只要有條件,就一定要堅持母乳餵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母乳餵養的時間最好能滿兩年,所謂孩子6個月以後,母乳就沒有營養了的說法是完全沒有根據的。其實6個月以後的奶水不是沒有營養了,而是沒有了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所以,母乳餵養的孩子6個月前一般不會感冒。但是,6個月以後的母乳不但同樣有營養,而且其營養價值仍然是其他任何食物都不能夠替代的,只是此時母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了,所以要科學地逐漸給孩子新增輔食;可以先從糊狀食物開始,逐漸過渡到塊狀食物,再到和大人差不多的食物。而母乳也應該從孩子最初的主食,逐漸轉變成輔食,最後再成為孩子的臨時性加餐。一般到2歲左右,就可以徹底斷奶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此外,如果是母乳餵養,完全沒有必要就像有人撰文說的那樣,需要間隔2~3小時才能餵奶一次。尤其是還處於襁褓中的嬰兒,更沒有必要限定時間,只要孩子睡醒了就要餵奶。實際上,在母乳餵養情況下按時餵奶是一個誤區,不但不利於母親下奶,而且還會導致孩子過度飢餓,對孩子生長也不利。筆者哺育女兒的時候,曾經受此誤導,故在此權作經驗之談。
話題3:一定要克服困難自己帶孩子
孩子,是上帝賜予我們的特殊禮物;自己帶孩子,是人生中最值得回憶的一段經歷;而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能夠和父母親在一起生活也是他她)童年生活中最寶貴的時光,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異常重要。因此,除非是工作方面的原因實實在在得無奈,就一定要克服困難親自帶孩子。
當然,對於年輕的父母來說,正值雄心勃勃發展創業的黃金年華,要想親自撫養尚在襁褓中嗷嗷待乳的孩子慢慢長大,期間艱辛固然不可小覷,但當自己看著稚嫩的小寶貝一天天長大,慢慢地開始懂事,卻也是一種難得的精神享受。此外,讓孩子在自己的身邊長大,還有利於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而只有在建立了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礎上,在孩子以後的成長過程中,父母親才有可能比較容易地與他她)進行順利的溝通,才會彼此之間毫無芥蒂其樂融融。總之,儘管親自帶孩子必然要付出很多,但卻是一件非常值得做的事情,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也許有人會說,送到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老爺姥姥那兒有什麼不放心的呢,這樣自己不就解放了嗎!抽空回去看看也就行了。但有一點卻被年輕的父母給忽略了,那就是:孩子與爺爺奶奶或老爺姥姥畢竟是隔輩人了。老一代人固然對孫輩疼愛有加,但有些時候,他們的想法和做法難免與時代的發展有些脫節,帶孩子的觀念和教育孩子的理念很可能還是原先的老一套辦法,而這些對於孩子的成長是不一定有利的;而且大多數的老人都會過度地溺愛、嬌慣孩子,這樣也會使孩子養成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而一些不良的生活習慣一旦養成之後,如果再想糾正就很困難了。此外如上所述,如果孩子不是父母親自帶大,或多或少地總會影響到以後毫無芥蒂的親子關係,可謂得不償失。
當然,身邊有人幫忙照顧孩子是件很好的事情,但這裡特別強調的是,作為孩子的父母,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是照顧孩子的第一把手。即使自己再辛苦,也不可以將大部分的照顧任務推託給他人。
對於幼小的孩子來說,他她)是一刻也不願意離開媽媽的。但如果迫不得已,孩子與父母短暫的分離幾天還是可以的,而且也是在所難免的。就一般而言,孩子越小,離開父母,尤其是離開媽媽的時間就應該越短一些。一歲之內,這個時間一般不要超過一天;兩歲之內,不要超過兩天……以此類推,在孩子上小學之前,不應該超過一週。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孩子就可能出現比較嚴重的焦慮情況,這對於孩子的心理發育非常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