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說道:“下一站就是維州菜,有興趣可以報名參加啊。”
陳建祥的妻子連忙擺手,謙虛地說道:“哎,那麼專業的直播,還是不要了,我那些充其量是家常菜而已。”
其實,他們想得太嚴重了,楊立新經常跟翁秘接觸,非常瞭解餐飲聯盟的水平去到哪兒。
也不是說,家常菜就一定上不了檯面,就算是真的做餐飲的,也不見得就很專業呢。
再加上,美食是不分階級和國界的。
不過,他們不想參加,多半也是有自己的考慮,楊立新這邊也沒有過多的強求。
結束了瀾東這一站,楊立新他們接著第二天就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市區。
這一站,是介紹維州菜的。
是的,不知不覺,維州建城也已經有一千多年曆史。
獨特的文化底蘊、獨特的人文風情,造就了獨特的維州菜文化。
很多人說維州菜是甜口的,這其實是受到了“南甜北鹹”的影響。
古早時期,維州菜,其實是屬於鹹口的,因為維州人都很勤勞刻苦,從來不會去想這兒想那兒的,都是勤勤懇懇地耕作。
因為大量地流汗,必須多多補充鹽分,因此,在早期的維州菜,一般都是重鹽。而另一方面,維州屬於嶺南地區,氣候潮溼,不利於食物的儲存,肉類、蔬菜、水果,都得經過鹽的洗禮。
因此,早期的維州菜的特點,都是偏鹹的,這也符合勞動人民的需求,以下飯為主。
像鹽焗雞就是這個時候出現的。
據說,是因為維南區在古代是我國的大鹽場,這裡常年提供海鹽,而鹽又屬於官鹽,而維州、繁豐和北津等地又是盛產三黃雞,因此,聰明的維州人,又將兩者合二為一。
竟然無意中開發出了一道名菜,而這名菜,真正揚名卻又是在博京。
而維州第二道名菜則是因為維州很多從北方來的客家人,客家人南遷,帶著思鄉之情。因為南方不適合種植小麥,因此無法制作餃子皮。
但是,這又怎能阻擋客家人的思鄉之情?於是,各種腦洞大開,釀豆腐、釀春捲、釀茄子、釀辣椒、釀春,甚至釀豬大腸。當中最為出名的就是釀豆腐了。
而第三道維州美食,就更附有維州特色了。
維州盛產一種梅菜,當年趙佗在攻打博京之前,第一站就是維州境內的古城,但是,趙佗所率領的軍隊是北方的將領,來到當時還是佈滿瘴氣的嶺南,自然是水土不服了。
但是,那個時候,一個叫梅姑的女子,將當地的一種菜蒸熟了給他們吃之後,軍隊竟然意外地恢復了體力。
這樣子,軍隊一路西進,拿下了維州,最終拿下博京。
這不知道是替古維州人高興,還是惋惜。
不管怎樣,這三道菜儼然成為了維州的代表,並稱為“維州三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