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立新走出了圖書館,走了大概三步,他忍不住回頭看了一眼。
心想:不怪得,我十多年了都沒有進去過了。也罷,這些東西都已經是上個世紀的理論知識,等真正發行又要過個三五年,而如今又是十多年過去了,怎麼可能適用於當今的社會?
世界上哪裡有那麼容易知道的答案?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應該要靠自己去摸索!
明白了這一點後,楊立新決定返程。
當楊立新在過著馬路的時候,與一位帶著小學生的媽媽相遇。
那媽媽對著孩子說:“孩子,你學習呀,要有計劃,計劃每天做什麼,幾時完成。”
孩子也是聽話的點了點頭,就贏得媽媽的摸頭誇獎。
頓時,楊立新似乎領悟了什麼。
經過了這次之後,楊立新越發相信,無論哪裡都不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的,你的問題的答案,其實源自於自己的經歷與經驗的總結。
哪裡有什麼化外高人、名師暗助,現實之中的問題,永遠且只有自己才能夠解決。
他知道,目標要有品質,但實際上,許多團隊所設定的目標,在品質方面都很膚淺。大多都只是重複著老闆的目標,僅此而已。
但實際上,目標何時做、做多少、如何做?根本都沒有一個具體化、細緻化的規定。
這樣就導致了,領導的想法過於抽象、脫離實際而無法實現,而下屬因為也沒有一個很好的目標,進而變得像無頭蒼蠅一般,不知所措。
這就需要中間的管理層,透徹理解領導的思路後,再經過咀嚼消化,再細分成若干個小任務分配給其他員工。
因為領導的想法,其實經常只是忽然的一個靈感,或者某一個合作商家的建議。並沒有經過市場和實際的考慮,真正實現的話,總體需要經過多次調整,但用了這套方式之後,就可以從若干個任務中,發現盤查出具體問題出在哪裡,從而得到修正,這就是所謂的查漏補缺。
為了驗證他這個想法的準確性,他開始將張軍的一些想法,將其切成小部分,再分配到各個崗位之中,為了確保每一個崗位都能按照他所既定的想法去實現,他甚至還手把手地教授自己得到的經驗。
雖然不是每一個編輯,都能完美復刻自己,但卻因為採用了楊立新的做法,少走了不少彎路,從而提高了效率。
“新哥,我需要一份大圖,橫版的。”
“在共享盤裡都有了,上週小薛做的。”
為了讓每一位編輯之間能夠快速共享資料,楊立新甚至自己主動去整理了一些常用的景區圖片、餐飲店圖片,以及設計師那邊所設計過的圖片,統一放在共享盤之中。
而文案的內容互動,則交由線上排版工具來實現,因為工具還有團隊協作的功能。這樣一來,各編輯之間所編輯的文案,就可以互通了。
剛開始,編輯們似乎都不太適應楊立新的做法,比如,凌行知平時所使用的排版工具並非楊立新所用的,但是他所使用的編輯器卻無法適應公眾號的格式,有很多編輯器內明明有的效果,複製過來之後,卻變了另外一個效果。